2023年童年的秘密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1-01 19:50:02 读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著名意大利蒙台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届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举行之际出版的,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6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著名意大利蒙台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届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举行之际出版的,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阐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童年的秘密》,读完此书,使自己受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且使得自己较为凌乱的儿童教育观念得到系统的梳理,并使得自己原有知识架构中的错误的观念及错误的知识建构,得到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在现实生活中,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创造者。”成人把小孩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认为自己不应该也不需要去理解儿童,他们经常要求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做事,却不管儿童到底想不想做。成人们经常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把儿童当作没有思想的肉体,认为儿童什么也不懂,自己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该做什么,而且认为儿童根本不应该知道要这样做的原因。其实这些错误归根结底就是成人根本不了解儿童。蒙台梭利说过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在现今21世纪,儿童得到了更大的重视,更是儿童的世纪。而我们要做到尊重儿童,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做到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首先,我们应该去理解儿童,时时刻刻地为他们着想。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一个儿童在这世上生存和生活是不易的。他来到这个世上必须经过受精卵、胚胎发育、出生等过程,在这发育的过程中不容许出任何差错,否则出生后将不是一个健康的婴儿,当婴儿出生时,其必须经过剧烈的挣扎,随后我们才能听到一种颤抖的声音,以前从未听到过,因为它来自一个以前从未运动过的喉咙,随之激动、喜悦之情也瞬间挂上了父母的面孔,因为我们都知道婴儿来到这个世上是不易的。随着儿童的成长,由于他们身体,智力等各方面发育都不及成人,他们会经常受到外界的侵扰,如患病等,他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也是不易的。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儿童在这个世界上要经历巨大的痛苦。胎儿是在一个没有任何袭击、没有丝毫温度变化和绝对安宁的液态环境中长大的,当他来到这个陌生的与之前环境完全相反世界上时充满的只是痛苦,而我们却无法体会和理解他的这种痛苦,我们只知道他是活的,一个可爱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上。当儿童长大时,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及我们成人,在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事情会难倒他们,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自己能做到就给他们以不屑。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儿童并没有得到我们真正的关心。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所有人关心的却是他的母亲,因为她经受了很大的痛苦,难道儿童没有经受过痛苦吗?当新生儿到这个世上时,医生仅把一种毫无表情的目光投向这个新生儿,看他是否是活的;父母会用一种温情的和兴奋的目光凝视着他,用自我满足的心情欢迎他的到来;其他等待着新生儿诞生的人急切地欣赏他,赞美他,抚摸他。却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个新生儿是受过痛苦的,他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好好地休息一下。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们在社会中是弱者,通常我们给予他们的是喜爱和同情,我们又何时真真正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了解过他们呢?我们为儿童着想并不仅仅是用儿化的声音和他们说话,也不仅仅是用温柔的语气和态度来对待他们,我们应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去理解儿童,时时刻刻地为他们着想。从个人的角度看,无论从什么方面,我们都清楚,我们都是热爱儿童的,只是我们爱他们的方式错了。真正的爱其实就是理解,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我们会包容他的缺点,既然我们爱儿童,我们也应该理解他们点,爱他们的缺点。即使是成人,也是有很多缺点的,更何况说儿童呢?儿童们通常犯了错也不知道错了,而我们却会认为这是低级错误,怒气冲天地对他们加以责打,责打后又有什么作用呢?这种行为最大的作用只是发泄了我们自己的愤怒而已,我们无耻地把儿童当成了我们发泄的工具,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只会使一个儿童留下心理阴影,更怕面对一些自己不确定的事情而已。我们口口声声都会说自己有多爱多爱儿童,但到底有没有想过,我们爱的方式是错的呢?很多成人都会说当小孩大了就会明白自己对他的爱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儿童成年后依然无法理解成人的行为呢?或许有的成人用这种爱使某个儿童获得了成就,就说自己的这种爱的方式是正确的,或许这个儿童接受其他方式的爱能获得更好的成就。在很多时候儿童是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的,我们要加以理解,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给他们讲清楚为什么是错的,有什么后果,以后不能再犯这种错误了,但很多成人并不是这样做,他们却期望儿童事事都做的是对的。记得我小时候犯了错误我父亲就责骂我:“怎么什么都要教呀!”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儿童,认为儿童和我们是一样的,犯了错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知道儿童根本不懂这些,还需要我们去教。俗话说“不知者不罪”,为什么儿童犯错我们要这样惩罚呢?就算儿童再三犯错,我们也要知道他们是不能和我们比的,他们的记忆,思维都不及我们,我们应有耐心。或许有的时候我们真的要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儿童,但我们一定要问心无愧,我们要知道这时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的未来,我们是在真真正正地在为他们着想,而不是为了发泄我们自己个人对他们的不满。否则用错误的方式去爱他们反而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还不如不爱。要掌握正确爱他们的方式就要先理解他们,从他们的思想、利益出发来与他们进行朋友而不是长辈间的交流,从而在他们不会的事情上对他们加以指导,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看,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的继承者,我们有很多未完成的事都需要他们替我们去完成,我们需要理解儿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成为比我们更有成就的人。在当今社会,儿童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确应该去了解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是在生活中说几句关爱儿童,在节日中制定儿童节,对幼儿园、小学多一些照顾而已,难道我们真正做到了关心儿童吗?当我们面对儿童时,我们会忘记他们是儿童,需要我们的关心。如在公共汽车上碰到儿童,我们作为成人会为他们让座吗?而教科书上常写的都是要尊老爱幼,公共汽车上要主动让座,当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小朋友给老奶奶让座时,我感到无地自容,我觉得我们对下一代有点欺骗的色彩,让他们懂得了良好的品德,而我们自己却做不到,我们没有资格教他们。要做到关爱儿童必须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为他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氛围,不管是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有文化的人,都必须有这个意识,关爱儿童,人人有责,因为他们不仅是父母的孩子,还是国家的孩子。

综上所述,无论从儿童的角度还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看,我们都应该热爱儿童,关心儿童,而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要了解儿童。如果知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胡乱地去爱他们,那并不是真正的爱,并不能促进一个儿童良好地发展。要用真正的爱去对待他们,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2

《童年的秘密》揭开了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本书的作者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的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著作。

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之前,我们并不太在意,读了这本书以来,我对这点就有感受了。大人都自以为是地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不会去研究儿童的感受,这样就会违背儿童的心理愿望了,年幼的初生儿将用啼哭来表示抗议,稍大点的幼儿园小朋友就会大胆说出来,到了小学阶段的儿童,甚至会产生逆反的心理,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这一点原则,多研究儿童的感受,并作出让步。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例如我家此刻读幼儿园的女儿,在吃晚餐时,对餐桌旁边谁坐哪个位子很敏感,平时,她习惯坐在爸爸妈妈中间的位子,爷爷坐在最旁边的位子。记得有一次,吃晚饭时,我坐在我女儿的位置吃饭,女儿立刻就说,爸爸你坐错了,并非得要我坐回以前的座位。在我所教的班级里的学生,他们也很有秩序感,例如,他们在教室里上课之前,会很自觉地坐好等待教师来上课,当有一名学生总是站着,或者在捣乱,其他学生总会觉得不习惯,从而会对他产生反感,当我到了教室里之后,很多学生会主动地举手告诉我这个学生怎样样不遵守纪律。

蒙台梭利还告诉我们,成年人应当去努力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能够给他们供给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仅有这样,才能开辟教育的新纪元,才能真正给人类带来帮忙。首先要满足孩子的睡眠需要,“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应当让他多睡些”。新生儿基本上一天基本上都是以睡眠为主,一天的非睡眠时间仅有几小时,幼儿园小朋友最好能一天睡上12小时以上,到了小学生,最好是能睡上九小时以上,才能满足睡眠。可是,蒙台梭利也告诉我们,千万别让儿童过量睡眠,过量睡眠,会让他们缺乏必要的活动时间,不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不利于成长。我女儿说,睡太久了,上幼儿园会迟到,要早睡早起。此刻的小学生,由于作业量过多,有的同学写得较慢,一向写到晚上十一点的现象较为普遍,中午也有作业,不能午睡,这样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八小时,这样,怎样能满足睡眠的需要呢。

蒙台梭利说,成人能够以儿童的身份去代替儿童做某件事,但决不可把自我的意志微妙地强加于儿童,而应当让儿童自我去做。一旦发生成人替代儿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儿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儿童去做某件事了。拿我女儿来说,因为担心她自我吃饭会吃不饱,所以都是大人喂给她吃,但最近我发现,在吃饭这点,她早已落后于其他小朋友了,她在幼儿园里吃饭排行倒数。我在想,这就是我们一向喂她的原因了。她缺乏自我吃饭的锻炼,难怪在幼儿园里吃饭很慢。这几天,我们不喂她了,让她自我吃,几天来,她提高很快,还会用筷子吃饭夹菜了。我也在暗暗责怪自我,为什么不早点让她自我吃呢?为什么我们要帮她呢,让她自我来不是很好吗?有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因为写家庭作业时写得慢,陪伴的家长又没有耐心,为了赶时间,家长会帮着写,这样将不利于学生快速完成写作业。学校卫生大扫除,低年级家长会主动地帮孩子班级搞卫生,这样包办代替,也不利于孩子的劳动本事的提高。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3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儿童。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接受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上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学习对幼儿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长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家长,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4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我在五年前读过,现在再次读来,仍有感触。她在二十世纪初期,就看出儿童发展的本质,看出儿童心内自有一个秘密的世界。但是大人们往往自以为是地忽略掉。她这样论述: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成人能够以从儿童的身份去代替儿童做某件事,但决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强加于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做。一旦发生成人替代儿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儿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儿童去做某件事了。儿童十分喜欢独立地完成工作,而且干得非常卖力。自由行动的儿童,不仅从他的周围与环境中搜集感官印象,并且喜欢一丝不苟地进行他的活动。儿童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从事各项活动成长起来的,因此他的发展既依靠心理的因素,也依靠身体的因素。儿童只有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如果不坚持这条原则,那么今后的教育只能使人更深地陷入到无穷的混乱中。教育和生活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能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

这些论述的中心意思就是成人要放手让儿童去做,去感知世界。在动手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儿童的内心会逐渐达到完满。从教二十年,我一直有种感受,专注力差的孩子的越来越多。以前一个班专注力非常差的孩子约一两个,现在一个班能找到十几个。老师们也反映,根本不能上课,甚至在上课时到处跑的也越来越多。我儿子幼儿园的开放日,我一边听着老师的课,一边就担心地看着那几个自始至终地看着后面家长或者自顾自动来动去的孩子。孩子的专注力是怎样丧失的呢?这是我一直在寻求答案的一个问题。无独有偶。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孩子天生的专注力,是如何被家长破坏的》也讲到类似的观点。文章先列举了事例:

(一)有一次我带女儿去书店,旁边有个奶奶带着四五岁的小男孩也在看书,我相信这个奶奶非常爱他的孙子,我也坚信那个孩子的专注被奶奶毁了。男孩和我女儿在一起看书,两个孩子跪在地上。奶奶立刻上来说:“宝宝,别跪在地上,太凉!”孩子刚起来没两分钟又坐地上了,因为书店很多人都坐在地上看书,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不模仿呢?奶奶走上前:“宝宝,不能坐地上,屁股凉了,拉肚子!”孩子又站了起来,放下手中的书,换了一本,然后就开始各处溜达。转了一圈好不容易安静下来,拿起一本漫画书刚看了几分钟,奶奶又来了:“宝宝,渴不渴啊,喝口水!”孩子摇头,奶奶不甘心,把水杯打开,把水送到孩子嘴边,男孩不情愿地喝了一口,眼睛还在书上,奶奶不高兴了,一把把书抢下来,扔在了书堆里,然后开始教训小孙子:“你知不知道,不喝水就会上火,上火了就会发烧,到时候谁管啊,你爸你妈工作那么忙,不还得我弄你嘛!快,喝水!”小男孩无奈地喝了几口,然后又趴到女儿这里,和女儿看书。奶奶当然又不干了,连拉带扯地把孩子弄起来,两个人走出了书店。

(二)我和弟弟做事情都比较专注,仔细想想,经验就是从小没人管。我小的时候,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过,家里条件不允许,于是我的童年有大把的时间发呆,有大把的时间做好一件事。四岁到六岁,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爸爸单位大院度过的,我自己每天观察蚂蚁,观察青蛙,冬天在雪地上作画,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得很痛快。因为没有人催我,没有人关注我,反倒让我非常得专注。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书籍绝对是奢侈品。我家那个胡同第一家中有两位哥哥,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姚宁姚宇。他们的父母也都是老师,他们家里有看不完的小人书,有各种那个年代很难见到的小说。我还没有上学,就喜欢待在他们家里,那些书都被我们这些孩子翻烂了。有时候阿姨回来早,会开恩同意我把书拿回家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开心的事情,那些有书的晚上,就啥也不做了,趴在那里翻啊翻。这些点滴的童年时光无比快乐,也让我养成了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做事认真专注。关键当时爸妈也太忙了,没时间唠叨我,而现在的孩子可不一样,一个孩子有好几个大人管着,每个人都对孩子发出指令,孩子的内心其实是乱的,谁说都得听,各种唠叨毁了孩子的专注。

第一个例子多么常见啊,几乎是随处可见。很多家长几乎是本能地这样去做。但他们可能真的没有想到这样做,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他们会认为不管,难道让孩子放任自流吗?其实当孩子专注地玩的时候,如果看护人不去一再干扰,而是让他专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请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从容地做完他想投入去做的一项“工作”。

第二个例子就更有趣了。一个专注的孩子居然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管她。让她能得以长时间地自处,所以养成了专注的习惯。关于这一点,我有点不同意见。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候,也有可能因为困难而轻易放弃,而不停地转换注意力,造成专注力的破坏。尤其在现在的家庭中,玩具众多的情况下,完全放任,更有可能造成孩子因畏难而使得注意力的轻易转移。培养专注力,家长的干涉同样有个度的问题。

回到《童年的秘密》一书,正好蒙台梭利所言,成人对儿童过多的干涉,破坏掉的不仅仅是儿童的内心通过体验达到完满的过程,也同时毁掉的了孩子内心的专注力。现在正因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重视,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爱让孩子密不透气。爱之深,毁之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5

我手中的这本《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撰写的,蒙台梭利一开始研究智力缺陷的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她创办“教育之家”,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

这本书中,蒙台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

《童年的秘密》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书中还讲到许多具体的观念,比如,儿童充满精力乐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动),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并没有任何目的。在这种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儿童对“秩序”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如果这种秩序被打乱,会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会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换保姆、脱穿衣服、移动一些物品的摆放位置等这些秩序的打乱,儿童都能敏感的感知,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喜欢重复性的活动,对于喜欢的活动,他会十分专注的、安静的反复操作进行,并在这种重复的活动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成人绝不应该去取笑或打断孩子的工作。

我觉得蒙台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制出了各种适合幼儿操作的蒙氏教具外,还有一项就是幼儿关键期的确立,配合幼儿不同的关键期进行适时的教育,这也许就是孩子们有出色表现的原因吧!对于这一点,我想任何一个蒙氏教师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现的各种现象,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现在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依据孩子的敏感期,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那么我们的教育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6

在寒假我抽空读了《秘密》这本书,作者朗达〃拜恩没有像以往的励志书那样,过多拿钱、拿成功来刺激人们,强调的反而是心灵的感受。很明显,它属于心灵励志书。

回想起作者关于《秘密》的发现,可以说也是一种传奇和宿命。澳大利亚作者朗达。拜恩在叙述他发现秘密的过程时说:“一年前,我周遭的生活崩溃了。工作得筋疲力尽,父亲突然去世,和同事、亲人之间的相处关系也是一团糟。然而当时我却不知道,就在这沮丧绝望之中,竟伴随着最棒的恩赐。我瞧见一个伟大的秘密——生命的秘密。在女儿海莉给我的一本百年古书中,我发现了它。”

朗达。拜恩发现的秘密,就是吸引力的原则。吸引力原则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人的天人相应说,但是更加通俗和世俗,是让每个人都美好、快乐的原则,这个原则可以让每个人跟宇宙和谐相处,释放自己的思想、善意和能量,实现梦想。

这些秘密,亘古以来存在于各种口述的历史、文学、宗教与哲学之中,也藏在人与世界的各个互动层面,每个人自身都存在着自己所不知道的能量。她还发现,许多当今的佼佼者早已了解并运用此秘密。因此,她不禁疑问:“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呢?”于是,她组织了一个团队披露这个只有少数人才知道的秘密,与人们分享获得健康、财富和幸福的秘诀,开发人们潜在的能量。

我认为,《秘密》的成功独特之处,作者把“吸引力法则”加上了“心灵快乐”的处世哲学,并融入到个人创富的历程。她指出,如果能够设想、假装自己已经十分富足,事情都朝好的方向拓展,心灵就会得到快乐的感受。去要求、去相信,然后感谢自己已经得到的,会让我们莫名地得到动力,宇宙会迅速回复我们的要求,给我们“心想事成”的果实。

我记得毕淑敏曾经说过,事关心灵和幸福,只要去了解并实践它,心想事成就不再只是一句祝福,必将变成触手可及的精彩现实。所以,《秘密》并不神秘,应该能为普通大众和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希望、信心和力量。它能在我们的成功道路上,为我们引领方向,给自己一个机会,给未来一次洗礼,让我们的人生绽放更多光彩。

阅读《秘密》时,我感到人生最大的问题,是逃避问题,而不是问题本身。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要改变你的状况,首先必须改变你的想法”,做到如此,相信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人生本无所谓“秘密”可言,但确实有着较为普遍的经验和规律,而《秘密》的价值就在于总结、概括、阐明了那些经验和规律以及它们对人生的作用,并以可信的例子说服我们重视它们。

归结起来,书中最根本的法则就是吸引力法则。通俗一点,就是要有一种强烈的拥有这种东西的渴望,以及显示已经拥有这些东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由书中我想到听过的两个故事:

一、求雨的故事

一个村庄长年干旱,他们请来了一位求雨法师帮他们求雨。到了求雨那一天,现场挤满了人。法师在开始求雨之前问村民们:你们相信我能求到雨吗?村民们齐声答道:相信。法师又问了一遍:你们相信我能求到雨吗?村民们仍然齐声答道:相信。当法师第三次重复同样的问题时,村民们有些不耐烦了,说:当然相信了,要不然花那么多钱请你来干什么?可是法师反问了一句,村民们顿时哑口无言了。你猜法师反问了一句什么呢?

原来法师问:为什么你们都没有带伞呢是?

二、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像往常一样来到寺庙里和佛印和尚谈经论道。年少气盛的苏东坡一直想占有绝对的上风,他想了一个问题,就开口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呢?”佛印笑咪咪地回答:像一尊佛。苏东坡相当满意地点了点头。佛印反问道:敢问老纳在你心中又像什么呢?苏东坡停顿片刻,凑近佛印耳边说:像一坨屎。还没等佛印回过神来,苏东坡就大笑着拂袖而去。

回到家,苏东坡自鸣得意地向苏小妹炫耀自己刚才的胜利,冰雪聪明的苏小妹听完后就忍不住掩口大笑起来:哥,你输得太惨了。苏东坡不免有些纳闷,问为什么?小妹说:在佛界的阐释是:你自己是什么,你看到的所有事物就是什么?明白了吧?苏东坡马上羞得满脸通红。

这两个故事都印证了一个道理:你是否真的在渴望你想要的事物,并且你是否真的相信你能拥有。自身就好比一个信号发射台,你对某件事情的执着程度就象对宇宙发射的电磁波,只有这种电磁波足够强,才能够把你想拥有的东西吸引到你身边来。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倒霉蛋,那你就不可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反而会把更多的倒霉事吸引到你身边来。如果你总是抱怨生活,去想那些不如意的,消极的东西,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糟糕。如果你能调整心态,总是想着你要拥有的东西,而且表现出你已经拥有的样子,那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在现阶段《秘密》这本书全球畅销,我觉得与全球金融风暴以及经济危机的来临关系密切。我一直认为,经济危机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关键在于怎样看待危机。危机是现实存在的,很多时候,危机也是一种机会。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是因为乱世为英雄提供了出人头地、出类拔萃的机会。因此危机对于那些有准备的心灵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展宏图的机会呢?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的心灵、智慧、知识、能量是不是已经做好了超越自我、利用危机的准备。

各种灾难刺激人们停下来,反思潜伏在宇宙中的哲理,关注心灵带给人生的奥妙。此时,生活再不是一味浮躁地往前冲,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其实,《秘密》的根本,就是面对任何逆境,永不言败,因为有希望远比悲惨过日子好。

如果用一种时尚的观念来诠释《秘密》,《秘密》就是我们的心灵瑜珈师,令我们的心灵和身体柔软生动起来。

《秘密》告诉我们:我们每个愿望都藏在宇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向宇宙下定单的人,当我们向宇宙下好定单,我们就能接受到来自宇宙的馈赠。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有枯竭的时候,而宇宙却无边无际、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需要的一切。

这种思想和方法,就是我们抵御人生和事业低谷的秘密。从开始阅读这本叫做《秘密》的书的时刻起,我的生活就开始改变了——因为我掌握了吸引力的法则,我将吸引一切善意、友好和爱,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起来!

推荐访问:读后感 童年 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