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领导发言致辞四篇

时间:2022-03-13 00:10:09 讲话发言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

各位新老领导,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各位同学,各位朋友

感谢学校给予机会,让我在今天的校庆典礼上发言,因为今年是东大更名30年,恰逢我在东大执教30年。其实,令我心动的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理由,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我们进东大40年。我,我们是幸蒙改革开放恩惠的第一代青春,也是幸蒙东大更名恩惠的第一代文科人。为此,受康德式“绝对命令”的驱使,我感受到一种“绝对义务”的召唤,代表那年、那月的那一代人,也代表今天站在讲台上的所有东大人,向这个116岁的生命、30岁的青春献上一声祝福您好,我的东大,我们的东大

40前,我,我们一代东大人,懵懵懂懂而又意气风发地走进这个让千千万万年轻人只能“梦里寻它千百度”的著名工科帝国。一枚校徽,一袭青春,万千宠爱于一身地引来大街上无数的羡妒与憧憬。那时,我们不懂哲学,不懂经济学,图书馆里阅读的专业书被“同桌的你”视为天外来客。曾记得,当年对床的老同学、今天的著名经济学家华生教授那篇发表于xx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的论文应当实行资金利润率,成了我们整个七七、七八级的学术处女秀。30年前,当我修完本科并且在其他高校傲游一番再回炉时,研究生毕业证书上的故乡已由“xx工学院”化蝶“东南大学”。人生一小步,东大一大步。这是韦钰校长领导下东大完成的一次伟大壮举,从此开始跻身中国一流大学的文化征程。大学毕业后,仅仅一个班,短短几年,华生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最早也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文胆智囊之一,王学勤成了全国学联主席,我也成了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哲学伦理学教授,与徐康宁教授、李霄翔教授等一道作为守门人,担任东大最初几大文科院系的系主任、院长达二十五年左右,有幸深度参与了我们的东大崛起挺拔的壮丽历程。不是因为我们优秀,而是因为东大从它崛起、从文科复兴的那一天起,就给我们茁壮的创造奇迹的基因。东大哺育了我们,哺育了你们,还有更多的灿若星辰的不在场的“他们”。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它自豪,为它骄傲

东大,是我的东大,你的东大,是所有东大人的东大昨日的“南方清华”,今日的“中国东大”,明日的“世界东大”,乃是用千千万万、世世代代东大人的抱负、东大人的豪迈、东大人的奋斗写就。今日的九龙湖,之所以芳草依依,绿水悠悠,委实是因为它以东大人的汗水和心血滋润。别的不说,只以我担任系主任、院长和今天的学部主任对所服务的五任校长、五任党委书记的观察和体验,东大简直就是一所最佳的校长书记的“瘦身房”,只要一坐上这个宝座,立马更加苗条标致,满头青丝很快银装素裹,好似游历了一番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一副副仙风道骨。年轻时爱做梦,总以为有着超人智慧和钢铁般意志的老校长韦钰院士青春永远,而今,韦钰院士飘逸的根根银发分明向我们一一历数着当年东大人创业的种种艰辛。当下,在走向世界一流的再出发中,我们已经发现,校长张广军院士的体重每下降一公斤,东大就向前迈出一大步。原来,原来东大前进的路,东大人的锦绣前程,是以东大人头上的银丝织成,是以一代代东大人心血铺就。

春去冬来,四牌楼的梧桐树断枝一茬又一茬,九龙湖的荷花开了一池又一池,一个个东大领导,出了东大回东大,飞出东大守望东大;
一代代东大人,献了青春献名声,献了名声献终身,功成身退,却把健康永远留在了抛洒了一辈子心血的岗位,乃至铮铮铁骨的老校长顾冠群院士、风趣幽默的朱万福书记,在卸任不久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留下一尊尊令人景仰的背影。这是一种事业的豪迈,更是一种事业的悲壮,它不息地向后人也向历史呤颂着东大故事,东大传说

总是讲着声名显赫的校长、书记,不是为他们歌功颂德,而只是以他们为代表,以他们为引子,做一次东大发展的集体回忆,用我们的哲学话语说,做一次东大精神的现象学巡阅。当年,我们意气风发;
今天,我们华发飘逸。岁月让我们对校园里潮水般奔涌的青春靓影在隐隐的惆怅中每每投上慈祥而无限羡妒的一瞥。岁月在变,生命在变,我们的大学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一颗永远的东大心,是一个永远的东大人。

曾记否,几乎当今中国最顶级的几所大学都向我发出过诱人而真诚的邀请,但是,最终,我,至今还硬是“赖”在东大。不是理性不够强大,而是情感过于脆弱;
不是诱惑不够丰厚,而是眷念和顾盼实在太多太多。东大的一草一木,都镌刻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奋斗,我们的记忆。从七八年严冬那场大雪留下的自己深深的脚窝,到七九年酷暑被融化了的油漆粘着走的东南院的板凳,都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

每每看到文昌桥宿舍区被废弃的当年我们跃动青春的操场上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我们的老师们、教师们永别课堂、牵着童孙散步时,一种哲学的追问总是涌上心头我们,为什么来到东大,又为什么守望东大如果只是因为它的诱人待遇,我们是不是太势利如果只是因为它的显赫声望,我们是不是只是一个盛名庇荫下的纨绔子弟命运让我们来到东大,命运让我们与东大在一起,不只是分享它的荣光,而是创造它那不息的辉煌。东大,不只是我们谋生的地方,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家园。“止于至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回眸历史,我们只能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未来,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一个有“势”有“品”,有磅磗之“势”,有夺人之“品”的东大气象,东大气派,正在横空出世

明日,东大将更美好

【篇二】

日月更迭,春秋代序。2016年10月,xx建筑大学喜迎甲子华诞。六十载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一甲子深耕广耘,春华秋实。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学校总结经验、展示成就、凝聚力量、共谋发展的又一重大契机,盛载着建大人的光荣与梦想。在此,我们谨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友人和广大校友校董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岁月如歌,薪火相承。1956年,原国家城市建设部成立济南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作为全国新建的十所土建类学校之一,xx建筑大学鸿基肇始、应运而生,正式开启了筚路蓝缕、筑基建业的奋斗征程。学校各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谱写了一曲曲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1958年,学校划归xx省人民政府管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xx建筑学院。1968年,伴随国家教育事业的调整,学校更名为xx省建筑学校。1977年,学校恢复本科办学。1978年,学校由“xx省建筑学校”改名为“xx建筑工程学院”。1982年学校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8年、2001年,xx省机械工业学校、xx省地质学校、xx省建筑工程学校、xx建筑工程学院四校融合,组建新的xx建筑工程学院。2002年,学校在驻济高校中率先建设新校区,2004年新校区正式建成并启用,学校办学主体东迁。2006年,学校更名为xx建筑大学,并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书写了发展史上新的辉煌篇章。2016年,学校成为xx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实现了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栉风沐雨,弦歌不辍。作为xx省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以培育建筑英才为己任,缘“建筑”而生,依“建筑”而兴,因“建筑”而强,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多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住建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秉承“立足xx、面向全国、依托行业、开放办学”的方针,紧紧围绕“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学科引领、人才建设、管理创新、文化塑校”五大工程,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土木建筑为特色,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是xx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人才培养高校、xx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建设单位。目前,学校占地25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设有19个学院(部),58个本科专业,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设有全国唯一的“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学校铸就了“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的校训和“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15余万名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建大校友校董遍及齐鲁、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被评为“全国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xx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学校不断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着力培养“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6个土木建筑类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学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近五年来,学生在“挑战杯”、数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100余项。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5年,顺利通过xx省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科技创新,特色突出。学校始终坚持学科的龙头引领作用,突出土木建筑学科专业优势,形成了多个在国内具有较强优势的特色科研领域和学科方向。拥有“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xx省协同创新中心,设有国家乡土文化遗产保护重点科研基地、xx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有1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绿色建筑、土木工程、建筑节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4亿余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xx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服务社会,造福桑梓。学校始终坚持发展面向城乡建设行业,颁布实施服务xx建设事业行动方案,积极对接“蓝黄”国家战略、xx省“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古建筑保护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50余项,有400余项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推广,主持或参与制定了40余部国家与省相关行业规范标准。承担xx省和济南市40余项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参与完成世博会xx馆、全运会自行车馆、中国足球篮球学院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学校荣获“xx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称号。

博识雅行,名师荟萃。学校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67人,其中教授191人、副教授544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0人,在岗硕士生导师510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等高层次人才41人,双聘院士、泰山学者等12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38人。拥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xx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xx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一大批专家学者、知名教授躬耕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推动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对外交流,四海润泽。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注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开办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10余个学生访学项目,开办了留学生英文授课本科项目。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xx省建科院、青建集团等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180余个联合培养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各类奖教学金26项,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建思政,担道领航。学校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胜利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党代会,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学校荣获“齐鲁先锋基层党组织”称号。

绿色建大,人文日新。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诸子百家进校园”,建设“建筑文化景观带”,

建成了建筑平移技术展馆、地图地契馆、xx民居馆、xx乡情馆、铁路工业及建筑展示基地,形成了40多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设立“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xx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重大课题与项目,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成立“鲁班文化研究院”,建设了校园文化成果资源库,培育形成了“筑基讲坛”“映雪求知”等文化活动品牌,进一步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

盛世新程,砥砺奋进。建大甲子校史,是历届建大人高蹈宏阔、砥砺奋进的历史,是全体师生筑基攀登、忘我拼搏的历史。站在甲子校庆、“十三五”开局、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起点,学校将立足国家建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向着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启程再奋进,谱写着属于时代的风华篇章

【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璀璨花千树,芳菲四月天。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庆祝辽宁省实验中学70华诞,共同分享属于实验人的欢乐与荣光。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的发展竭诚奉献的全体教职工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1948年11月,东北地区全境解放,时任中共中央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的林枫与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车向忱、副部长董纯才、东北妇联主任郭明秋等同志提出,创办“新型正规化”教育,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探索教育新模式,培育建设新人才。1949年5月4日,他们亲手缔造了新中国第一所实验学校东北实验学校,后更名为辽宁省实验中学。学校从诞生的那天起,便当仁不让地承载起“实验、先行、示范”的历史使命,建设一个新政权的样板校,打造一方新教育的实验园,为东北乃至全国教育树起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建校70年,实验人历经了初创探索、奠基奋进、改革振兴、跨跃发展、示范辐射等不平凡的历史时期;
建校70年,实验人创造了示范先行、卓育英才的辉煌成就;
建校70年,实验人实现了迈向全国著名、世界知名学校的新跨越

70年立德树人。辽宁省实验中学始终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建校初期,车向忱校长、郭明秋副校长等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提出了一个极富时代感的响亮口号,“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是学习”从此,“为祖国而学习”成为激励一代代实验学子的响亮口号。为祖国而学习,实验师生听从祖国的召唤,深入工厂、农村,参加工农业生产,进行社会调查,向人民学习;
为祖国而学习,216名实验学子投笔从戎,抗美援朝,李彦晶等18名校友参加珍宝岛战斗,保家卫国;
为祖国而学习,50余名实验学子留学苏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建校70年,辽宁省实验中学一直坚持以德为纲,以德立教,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实验育人模式”。

1961年1月5日,雷锋同志在这个大礼堂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生动的报告,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录音资料,向雷锋同志学习成为一面实验人永远高举的旗帜。坚持德育为首,优化人才培养渠道,丰富人才评价视角,拓宽人才发展多远路径,学校创造性的提出德育“432211”工程,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双成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建校70年,“爱国进步、敦品励学、尊师爱校、全面育人”的育人方针;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宗旨;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办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明心知往,力行求至”的校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实验精神,激励着实验学子奋发向上,并成为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70年初心不改。辽宁省实验中学始终坚持实验、示范、先行的历史使命,不断探索创新。建校初期,实验人吸取苏联经验,引进凯洛夫教育理论,创办新型正规化教育。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在开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缩短课堂时长,增加选修课,开设劳动技术课,大力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特长发展搭建平台。“五四学制改革实验”“俄语过关实验”“研究法教学实验”等多项教改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学校全方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学会会学创新”三环递进的教学目标,建立菜单式可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推进微观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智慧校园,创立了全国高中首个现代化、规模化soc在线学习中心。时至今日,“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研究”“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等一批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实验园中全面展开,蓬勃发展。实验、改革、创新已在实验园落地生根、硕果累累。

70年责任担当。辽宁省实验中学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从1950年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工农速成中学,到2004年成立“宏志班”,再到2010年设立新疆部;
从1999年成立中外友好合作学校,到2005年创办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北校区),再到2013年创办东戴河校区。目前已形成以辽宁省实验中学为中心、以北校(分校)、浑南一中及附属学校、营口分校、辽滨分校、东戴河校区、国际部、阳光小学和幼儿园为辐射点的多种办学体制和优质资源省域辐射、国内与国际、多样化、集团化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的“辽宁号航母”“辽宁省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初具规模。

70年桃李芬芳。“实验育人模式”培育出一批批走在时代前沿的杰出人才。校史馆里记录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首届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新中国第一位火车女司机田桂英;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在田、王永志、张懿、李未、柴天佑、朱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赵新力;
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部长刘忠德、航空航天部部长朱育理、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海军中将李光;
长江学者林木西、杨松,著名歌唱家任丽蔚,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新奥能源首席执行官王少剑70年来,从实验园走出的五万多优秀学子,犹如璀璨之星,闪耀在世界的星空,书写着实验荣光

近几年,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明天小小科学家”、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大奖、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国际健美操大赛冠军、最具影响力全国中学生社团评比全国第一名、全国中小学英语技能大赛总决赛冠军、全国模联大会金奖,全国校刊校报评选金奖,全省首届诗词大赛总冠军这一份份荣耀就是实验教育的丰硕回报坚持“实验模式”、办创新教育,辽宁省实验中学得以在众多学校中独树一帜,引领潮头。人民教育杂志专门刊载文章盛赞我校为

“一所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

70年春华秋实。今天的辽宁省实验中学已经进入追求卓越、特色发展的新阶段,已经步入了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快车道。目前,辽宁省实验中学是东北三省唯一的全国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学校、东北三省12所名校科研协作体主席校、全省唯一加入全国20所最著名高中慕课联盟的学校、全省唯一加入全国15所最著名高中组成的慧学云平台项目校、全省唯一加入“国内著名高中实施国际课程协作体”学校、全省唯一加入世界名中学联盟的学校、最先成为cap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试点校、是清华、北大等全国50多所最著名大学的优秀生源基地校、东北三省唯一一所被选为三星奖学金的学校、全国唯一加入国际十大名校联盟的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已成为全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全省始终发挥着实验性、示范性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实验中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即将迎来新的更大挑战,实验人将进一步明确“立校讲实验、基础重学科、先导靠科研,管理高人文、课程宽选择、发展多路径,视野国际化、校园数字化、项目品牌化”的发展思路,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教育厅、教育学院的直接领导下,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向着“追求卓越、特色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目标不断迈进

七十载不忘初心,勇于探索;
七十载栉风沐雨,自强不息;
七十载诲人不倦,桃李芬芳。看今朝,实验薪火相传,独领风骚;
想未来,实验改革创新,再谱华章

【篇四】

扬子泱泱,劳山其旁,先生开启,教育之光;
秉承睿智,大学得成,经世致用,任重道长。2017年3月15日,xx晓庄学院迎来90周年华诞,九轶风华,晓庄谱写出了一曲立德树人、创新发展的瑰丽诗篇。

春风化雨,致知于行。晓庄承载着陶行知先生以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之宏愿而诞生,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陈鹤琴、赵叔愚等先后在此执教,一代代晓庄人前仆后继,九十载沧桑砥砺,从奠基劳山到创业天印,打下了底蕴厚重之基业。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学校90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代晓庄人薪火相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成就卓然,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应用型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拥有涵盖九大学科门类的52个本科专业,校园占地面积1500多亩,教职工1200余人,在校生17200余人。

90年不平凡的办学历程,从这里走出了晓庄十英烈等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
走出了张劲夫、操震球、刘季平等一批新中国的开拓者;
走出了陶勑恒、史爱华、杨迎平等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一位位呕心沥血、大爱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受人爱戴。

90载辛勤耕耘的育人实践,秉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校风,弘扬“生活教育”理念,坚持“教学做合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10多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行业专门人才,其中涌现出杨瑞清、阎勤、沈峰、曹慧等数百名中小学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道德典范,被誉为“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摇篮”。晓庄同时涌现出沈坚、赵强、王春雷、王景光等一批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的优秀学子,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行知精神”的时代意义,是晓庄人的骄傲和自豪。

90年里,晓庄人凝心聚力,心怀家国天下。学校的校舍从上世纪20年代劳山脚下的茅草屋,到如今方山麓旁古朴凝重的大厦;
晓庄人的肩上使命从“教育救国”,到当下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晓庄的奋斗目标由振兴乡村师范教育,到现在的为xx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技术和人才支撑晓庄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几经兴废,历史沧桑中不变的是晓庄几代人屡仆屡起所秉持的行知思想、不变的是与国家社会命运与共的品格情怀、不变的是为祖国培育社会英才的责任担当

九十载弦歌不辍,九十年青蓝相继,晓庄人在“教学做合一”的办学之路上砥砺前行。回顾历史,思本源,知兴替;
放眼未来,求创新,谋发展。

90年,之于晓庄,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文化传承中实现新的超越、赋予晓庄文化“基因”新的内涵,新的晓庄承载着新的使命和更多的期盼

在如火如荼的高校建设的大潮中,xx晓庄学院将继续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不断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把学校建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而不懈奋斗,为晓庄这部永远不完稿的诗集续写更加精彩的华章

推荐访问:致辞 校庆 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