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析——以吉林省为例

时间:2023-08-12 11:15: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龚庆,冯超,阚俊明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2.长春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近几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在全国蔓延的态势对我国经济平稳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吉林省多次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众多企业复工复产推迟、高校毕业生线下招聘会暂停、人员流动减缓等负面因素,使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1-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将就业放在“六稳”“六保”之首位,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随着吉林省社会经济平稳恢复,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和保障就业的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但就业结构的矛盾和疫情形势的复杂多变对稳定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现状仍存在一些挑战[3-4]。在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因心理问题影响其择业就业的比重也在逐年持续增长,成为除学业、情感及人际关系处理三方面以外影响择业就业的第四种因素[5]。高校毕业生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极易在寻求工作岗位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要求高校和指导教师要及时发现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给出必要的干预和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根据教育部门提供数据,2020 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9.8 万人,同比增加0.6 万人。其中本省生源毕业生为109 802 人,本省生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26 684 人,同比增加2 630 人;
初次就业率为76.14%,比上一年度的84.52%降低8.38 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2016—2020 年吉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情况

(二)未就业毕业生男女对比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登记的未就业的男女性毕业生比例在逐年降低,2020 年略有回升;
2020 年登记女性毕业生占总人数的58.62%,年底仍未就业女性毕业生占总人数的57.88%,同比增加1.97%,女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仍然存在(见图2)。有学者认为,影响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在于:一方面,受新冠疫情影响,社会经济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多,而女性毕业生的专业背景与市场需求有差异;
另一方面,企业维护女性职工权益成本投入高,女性毕业生承担家庭责任较多,工作的连续性低[6-7]。

图2 2016—2020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登记未就业人数男女对比情况

(三)未就业毕业生升学情况

据统计,近三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选择升学的人数明显增多,2020 年为1 130 人,占登记人数的3.46%。比2019 年的1 060 人增长6.60%,比2016 年的485 人增长了132.99%(见图3)。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选择升学的人数逐年增长。有研究者将这一现象归为“积极慢就业”,即出于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继续储备专业知识以换取高质量就业,而主动推迟就业;
少数高校毕业生出于对工作能力的自卑及对就业的逃避情绪,选择升学而推迟就业,称为“消极慢就业”[8]。

图3 2016—2020 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升学情况

近年来新冠疫情的暴发打破了高校毕业生的学习和生活常规模式。2022 年吉林省疫情使得省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生活等方面面临更多问题,特别是在心理上产生了不适应、烦躁、焦虑等状况。很多高校疫情期间阶段性停课导致大学生上课时间不连贯,网络授课、线上交流互动课堂普遍呈现沟通不及时、学生参与度不强和上课氛围较差的状态[9]。学生作为个体,难以得到有效沟通和心理疏导,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情感培养及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再加上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就业市场萧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有很多学生因为担心无法顺利实现就业和找到理想的岗位,而选择盲目投递简历,有些因没能得到企业的回复而产生失落的情绪和心态。有研究表明,超过50%的高校毕业生有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压力,通常展现出焦虑、迷茫、从众、自卑等负性情绪[10]。这些负性情绪日益积累,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导致就业信心进一步下降。

(一)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对自身定位更加模糊

由于对自身认知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在面对求职市场时,部分毕业生没有准确预估新冠疫情对自身、个人就业方向以及就业环境的巨大影响,对初次求职存在过高期望,由于岗位要求与自身能力无法匹配,导致其无法正确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尤其在求职环境受疫情冲击时期,毕业生无法顺利完成就业,产生心理焦虑,使其对自身认知不足,导致求职多次碰壁[11]。

(二)疫情导致就业环境不佳,毕业生焦虑被进一步放大

受新冠疫情影响,社会整体就业岗位减少,毕业季招聘会由线下转为线上,毕业生缺少对就业市场整体情况直观的了解,使得其在寻求合适岗位时的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大。伴随着对疫情下求职就业市场的过度揣测,加之对国家相关行业就业政策的了解较少,通过媒体和网络的渲染,加速了低迷情绪和就业焦虑在高校毕业生群体间的传播,导致很多毕业生过于担心就业形势[12-13]。在个体与外在环境的双重因素加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致使焦虑心理被进一步放大。

(三)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毕业生面对“双重压力”

受新冠疫情的冲击,社会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增加,个体经营者及小微企业倒闭数量增多,一些大型企业招聘计划延缓,就业岗位减少,待业时间延长。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经济困难所导致的生活压力是其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又一重要压力源。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生活来源较为单一且有限,加之学业发展和职业选择方面的复合压力,短期内因疫情所产生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可能会持续叠加。他们担忧自己的就业前景,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其非常迷茫、无助。

(四)疫情防控侧重不同,毕业生迷茫心理加剧

学校就业指导模式往往偏重速成,“打包式”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与毕业生的需求不匹配,无法对毕业生择业观和职业生涯进行很好的指导[14]。学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所带来的压力是大学生群体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这些压力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缓解。新冠疫情的反复又使得防控政策不断变化,不可控因素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对寻求学业及未来职业的迷茫。

(一)分析自身优点,正确看待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

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的验收是通过能否顺利就业来实现的。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综合能力不足,新冠疫情期间就业难度加大,加剧了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激烈竞争,加之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对国家和省内相关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掌握缺乏准确性,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同时,因长期居家无法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调整心态的方法,就业面试受挫或没收到录用通知时开始自我否认,丧失信心,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此项工作,因心理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就业机会丢失。高校辅导员在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时,应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引导其调整好自身状态和就业心态,适当降低岗位预期,调整求职就业时的心理落差。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最终还是需要通过不断增强自身认知,实现自我的不断调整,达到正确面对各类困难和问题的目的。在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毕业生要同步提升沟通、协作、组织等综合能力,这样才能积极面对并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不足,从而减少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频次。

(二)以心理建设解决就业焦虑问题,重拾就业信心

就业环境所导致的焦虑,需要从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入手,从多方面考虑,使其重拾就业信心。首先,高校应加强对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方面的专门辅导。各高校存在重就业而轻心理辅导的情况,使得疫情期间学生对就业环境的焦虑进一步加剧。为此,各高校应在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就业心理困境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认知社会,同时正视自身的能力,合理规划,并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之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积极的心理直面因疫情导致的就业环境变化。高校应组成专门工作组,协调组织教务、思政教师(含辅导员),按学院分专业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应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设置),力争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就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并有针对性地设置就业指导类训练课程(含实训、实习等),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培树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使他们既有面对困境的良好心态,同时具备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其次,高校教师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后评价体系,在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全面且客观地认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提高求职录用概率,同时鼓励大学生完成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更好应对就业环境变化。再次,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教育、人社等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资金,通过政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专门实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加以补充、完善,了解自己择业方向发展趋势,提高分析研判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辅导员在引导心理建设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偏差心理,缓解其就业心理压力,促使他们更快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三)加强自我调适以提振信心,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自我调适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引导大学生在逆境和挫折中勇于面对,正确认识并不断提高自己,将就业压力转化成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动力。在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首先要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找到进行理性思考的切入点。面对择业时的彷徨,需要对就业的大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这样才能在实际择业的过程中找到准确定位,选择当前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其次,要正视就业压力,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合理评价预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避免从众心理,不盲目追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心理建设力度,积极应对就业困惑,加强自我调适,遇到问题不畏惧不抗拒,积极寻求解决方法,认真把握就业机会。辅导员需要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调适,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体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四)建立长效机制,保障顺利就业

建立心理辅导长效机制对学生就业非常必要,多数高校心理辅导机制并不完善。疫情带给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问题需要高校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加以解决。高校应设置专门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建立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服务机制,从学生入学就开始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提供及时、专业、高效的咨询服务,以帮助学生宣泄心理压力。通过专业心理辅导员开展一对一咨询辅导,让学生们充分树立并提升自信心,从容面对各类困难,勇往直前;
同时也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一起帮助大学生应对新形势下就业产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建立与社会、学校一致的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缓解学生就业中的心理压力。

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增设就业心理辅导课程,针对应届毕业生所存在的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的辅导;
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咨询和具体指导,通过学校的官方微博账号、班级微信群等渠道积极开展线上就业心理辅导;
通过举办“云招聘”,引导学生利用正规、专业的网站以及教师推荐等形式,进行线上面试,以改善毕业生在面对求职就业时的恐慌、烦躁心理;
同时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通过腾讯会议等方式进行线上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创业、就业经历和成功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总之,要针对不同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给予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从而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适应当前的环境,使其把握机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走向社会。

猜你喜欢辅导毕业生疫情战疫情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2年1期)2022-04-26伤心的毕业生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抗疫情 显担当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疫情中的我快乐作文(1.2年级)(2020年8期)2020-09-10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最“叛逆”的毕业生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中国火炬(2009年6期)2009-07-2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中国火炬(2009年9期)2009-07-24

推荐访问:吉林省 探析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