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与向度

时间:2023-07-17 18:3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曾俊华 周莉 刘兴全 曾思源

【摘 要】成都银花丝是四川独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未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迄今为止,对它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且涉足面较窄,缺乏深入研究,导致研究基础薄弱,内涵不丰,形式单一,各种信息零碎散布,为当前成都银花丝的研究和传承发展带来一定的难度。近年來,随着“口述史”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本文将结合“口述史”研究方法对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现状、困境及向度进行分析,力图弄清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在成都银花丝传承发展中的价值及意义,并提出可行性建议,进而促进成都银花丝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成都银花丝;
传承人;
口述史;
困境;
向度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口述史始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由哥伦比亚大学艾伦·内文斯教授创立的“口述史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英、法、德等国也开始涌现口述史研究,同时也被引介到中国。口述史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广泛的运用在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档案学等学术领域。近年来随着研究范畴的扩张更是延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在文字未出现之前,人类往往依靠口述传承历史、传递社会记忆和生活经验。[1]在非遗领域里是对传承人所掌握的核心技艺、传承谱系、文化内涵、事物发生的经过、变迁等历史收集、整理与记录,归其核心就是对“人的口述”研究。

成都银花丝蕴含丰富、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产品多样,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此提出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传承人掌握着银花丝工艺的核心技艺、传承谱系、事物发生的经过、变迁等,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与研究,是成都银花丝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也是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一“活态的文化”表达敬意和尊重。[2]传承人是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核心、关键环节和基本要素。为此对成都银花丝研究就对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通过对他们的亲身经历印证和再现成都银花丝非遗事项“活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为成都银花丝的传承保护、合理开发探寻新的路径。

一、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现状

目前,作者通过大数据平台检索与成都银花丝相关的文章仅17篇,其中与传承人相关的仅8篇。具体如:张琰《只为银花丝的传世绽放——全家并肩作战保卫成都“名旦”》、陈丽萍《素银花丝俏》、陈惟朗《愈传统,愈现代——成都银花丝逐艺之道》、巨匠汇·非遗世家《银花丝,跨越千年的匠心》、中华手工《道安银花丝花“细水长流”天地宽》、林风《银花丝的美丽与忧愁》,都是以报道的形式分别对传承人道安、刘涛、王晓璐的采访,从她们对成都银花丝技艺难,传承不易的忧思,到通过她们自己从艺经历,技艺实践过程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发展背景分析当下银花丝发展的影响和困因,以及对当下成都银花丝创新要点与如何融传统于现代的理念,赋予它新的生命力等;
只有程龙《倪成玉:传承千年的银与火》以直述的方式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成都银花丝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倪成玉老师的学艺经历,从业过程、工作方式、作品内容以及师徒传承方式。但不是以传承人口述方法展开的学术研究,其中很多的细节都不能一一的呈现,比如倪成玉大师的上级师承关系与下接传承学生目录,她代表性的技艺,作品表现手法、艺术观念与包含的情感、社会贡献作用等涉足甚少;
另外霍森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演进·流程·技艺:成都银花丝设计文化研究》也只是简单的涉足成都银花丝的传承体系论述,未专门针对传承人口述史料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普遍是以介绍的方式描述成都银花丝传承人的学艺经历、从业过程、工作方式以及她们的师徒关系,且学术深度不够、内涵不丰、手法传统。特别是在对传承人的艺术观念、作品包含的情感内涵、经营管理模式、各自的技艺特征、贡献作用以及以之相关的生活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是涉足甚少。由此可见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亟待开垦。

二、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的困境与向度

(一)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

首先,文献资料匮乏,研究基础薄弱,传承人访谈范围狭窄,忽视与周围相关文化的受众,不利于传承人口述史的完整性记录。

文献资料在口述史访谈中十分重要,因为文献资料是作为一方之全史和一地之百科全书,是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脱离不了的存在空间背景最全面真实的文字记录。[3]然而,成都银花丝的文献研究资料虽有记载,但对其专门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很多作品工艺特征随着年代的久远和口头传承的方式对相关艺术特征、历史信息内容的衰减,更是随着老一批传承人逐年地过世等,导致很多与成都银花丝传统技艺、文化历史相关的信息逐渐消失。在加上文献资料的缺乏,更添了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难度。

另外,在现有的研究中往往只针对一两个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展开,对整个行业内的大多数从业人员与传承人员无从涉足,忽视了与周围相关的文化受众,导致访谈涉及人群范围窄,研究成果片面,深度不够等弊端,不利于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完整性的记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体系与从业人群具备多样性与复杂性,特别是拥有庞大从业人群的成都银花丝传统工艺,它的传承人群承载着丰富的不为人知的技艺、技术,尤其是某些濒危技艺,急需收集整理,只有全面系统的把成都银花丝各级传承人的技艺特征、传承谱系、作品观念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记录、整理,形成全面、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清晰展示成都银花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工艺特征,更好的传承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

其次,发展断代与产品外销,导致学界对成都银花丝关注力度不够,缺乏高水平研究队伍的介入。

因战争的爆发,人们生活生产的不续,同时银花丝制品又为贵重金属,价格昂贵,导致花丝产品一段时间淡出人们的视野,几乎造成断代式的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成都金银饰品行业的复苏,成立了成都金银制品厂、成都市金属工艺品厂两个厂家,其制作的作品却先后被列为涉外旅游参观购物定点单位,转销欧美。[4]产品的外销,国内市场的缺失,加巨了国人对成都银花丝产品的不了解,导致学界参与几乎为零。没有研究队伍的加入,银花丝的精湛技艺、造型特征、表现风格等都随着艺人的老去、作品的流失海外,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如今,随着对非遗文化的重视,成都银花丝从新走入人们的视野,进人学界研究的范畴,可起步晚,基础薄,参与团队少,更是缺乏高水平研究队伍介入,导致不能及时发掘和整理成都银花丝的艺术特征,形成研究滞后的局面。

(二)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的向度

随着成都银花丝的传播与推广,应尽快从行动的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思考。这种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围绕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口述访谈,来获取传承人对银花丝文化、手工技艺等历史记忆与解释,更應是在此基础上建构“非遗”传承人阶层“草根文化”的独立体系。[5]

1.全面启动成都银花丝传承人群口述资料整理出版和数据库建设工作

成都银花丝传承人群较为庞大,有着传统的师徒传承、企业传承,还有现代的工房传承、校园传承、社区传承等。每一种传承方式下的传承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为我们研究多样性、开放性、蓬勃发展的成都银花丝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所以,在对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的记录中,不应局限于一两个代表性的人物,应全面启动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的整理研究工作,并把不同传承方式下的传承人口述史料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出这门技艺的共性与个性,集结出版,为未来的传承发展提供更多可参考的依据。

同时,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介入非遗保护已成热门。非遗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身及其传承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信息进行访谈和记录整理,并将收集记录的信息资料进行数字化采集、编辑和数据库导入,实现非遗传承人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与后期的数字化管理和利用的目的。[6]成都银花丝传承人群庞大,口述史资讯丰富,应建立强大的数据库,更好的实现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图形、文字、声音等资料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完整保存与存储利用,同时扩大银花丝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与推广,推进银花丝的传承与发展。[7]成都银花丝数据库的建设将让成都银花丝的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纪元。

2.加强传承人作品的“物态化”保护与收集整理工作

众多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以物为依托,通过物的媒介或载体反映出精神、价值和意义,物质蕴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最深的根源,呈现出记忆的“物态化”特点,它们成为传承人之外的“无言的访谈者”。[8]由此可见,对传承人作品的解读是研究他们精神、情感以及技艺特征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要素。目前,集中对成都银花丝作品收集成册的尚无,仅是零星的散落在各种文献中,如《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1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下》《成都古代的银器工艺》《大型银花丝座<九龙屏>》《四川工艺美术选集》《中国银楼与银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象牙金银器》等。这些资料都很少有涉及对作品制作者的造物法则、风格理念、设计构思等精神特质的解读,我们也只能从一个时期或一个角度去揣摩成都银花丝的全貌,这对研究成都银花丝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来说极为不科学。目前应加强对传承人作品“物态化”保护与收集整理。通过传承人对“物”的口述,直观地呈现作品中蕴含的器物造型法则、工艺技法,或者是关于人或物的历史记忆等,形成传承人口述史内容多维度的表达。

3.培育稳定专业的成都银花丝传承保护与学术研究队伍

学术研究是一个较为深层次的传承与保护,特别是对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需要研究者深入实地,挖掘资料,往往耗时又费力,还要求研究者本身应具有较高水平和研究能力,这样导致更多的青年学者被拒之门外,进一步加剧成都银花丝传承保护人才的匮乏。为此,培育稳定专业的成都银花丝传承保护与研究人才队伍迫在眉急。其可行性途径笔者认为应结合高校教育,特别是在四川地区的高校开设相关传承人“口述史”研究课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方法成为高校非遗文化教育教学体系、研究的基本方法,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推动非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三、结语

成都银花丝属于“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非遗技艺、文化内涵、观念思维往往潜藏在传承人的身体和脑海之中,研究“建构单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命史就是勾勒一条技艺的发展史。[9]完整发掘与研究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料,全面呈现“活态”化的成都银花丝技艺,才能勾勒一条成都银花丝的发展史。如今,对成都银花丝“活态”化的研究刚刚起步,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并融合多方面的资源开展丰富的学术研究与探索发现,推进成都银花丝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为灿烂的成都银花丝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对口述史的几点认识[J].铜仁学院学报,2018(5).

[2][6]杨立.信息化时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抢救性保护探析[J].文化艺术研究,2017(2).

[3]赵春,兰卞.从徽州文书看非遗保护中文献资料的重要性[J].文化遗产,2013(4).

[4]蓝家琛.大型银花丝《九龙屏》[J].中国宝石,2017(B05).

[5]王淑慧,杨东伶.民间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田野实践中的理性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5(23).

[7]韦运玲.羌族刺绣传承及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数码世界,2020(9).

[8]张习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特殊性——以重庆花丝镶嵌传承人李昌义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6).

[9]吴正竹,李钢音.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口述史的作用研究[J].广东蚕业,2018(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级非遗成都银花丝传承人口述史与数字档案创建研究》(项目编号:YY2520200447)的研究成果;
2021成都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创新赋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生态圈研究》(项目编号:2021-RK00-00258-ZF)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曾俊华(1977—),男,重庆丰都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设计;
周莉(1978—),女,四川资中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工艺;
刘兴全(1965—),男,四川资阳,硕士研究生,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
曾思源(1993—),男,重庆丰都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编辑,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设计。

猜你喜欢口述史传承人困境困境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邻避”困境化解之策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7年8期)2017-03-22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法制与社会(2017年1期)2017-01-20“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人民论坛(2016年33期)2016-12-27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黄梅香自苦寒来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戏剧之家(2016年13期)2016-07-07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5期)2016-06-30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推荐访问:成都 传承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