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当代教育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3-06-13 17:3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丁汉文

(东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1)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内圣外王之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非常重视人在管理行为中的作用,并提倡采取“仁治”“德治”“礼治”等治理策略,确保组织内部实现合理化的分工[1]。儒家管理思想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至今依然在组织管理、教育管理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凝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全面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维及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推进教育管理工作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站位于宏观视野,以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管理为主体,深入分析儒家思想对当代教育管理的启示,以便于更好地提升当今教育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品学兼优、能力超群的优秀人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仅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和哲学价值,同时其凭借经世致用的特点,为当今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比如人本主义、坚持人治的管理思想;
举贤任能、君子怀德的领导思想;
强调礼治、重视教化的管理艺术;
重视激励、宽厚待民的管理风范。儒家思想中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内容,其对当今教育管理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将重点对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管理要义进行解读。

(一)人本主义、坚持人治的管理思想

“仁者爱人”是经典儒学的理论起点,“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是纯粹的“人之道”。儒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直接体现为重视人民,孔子曾与鲁哀公对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孟子也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不难看出儒家思想中十分重视百姓、尊重人民的核心主张。在此基础之上,儒家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坚持人治的管理思想。儒家从礼治和德治思想出发,重“人治”而轻“法治”,儒家认为,政治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的好坏,统治的方法主要靠统治者的道德感化作用,而不是依靠法律的强制作用。所以,“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主张“惟仁者宜在高位”的贤人政治。儒家坚持“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向上的、可以被改造和教化的,因此儒家代表人物认为只要选拔出贤能之士进行社会管理,国家必然能够长治久安、繁荣昌盛[2]。回望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才在国家治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精英治国”的管理思想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
有君子而乱者,自古至今,未尝闻之”,足以说明贤能之士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突出作用,因此儒家十分注重君子和贤能的培育。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管理内容,其所奉行的人本主义、坚持人治的思想,与当今教育管理中所秉持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等思想具有一致性。

(二)举贤任能、君子怀德的领导思想

领导者是一切领导行为的出发点和关键,儒家思想十分注重领导管理思想的培养。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一名成熟的领导者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高超的管理艺术、较为敏锐的洞察力、优良的品行等,这同时也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品质。第一,较强的责任意识。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应具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将个人命运与百姓福祉结合起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仅要从自身“修身、齐家”做起,同时更要朝着“治国、平天下”的追求迈进,只有如此才能够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第二,高超的管理艺术。儒家思想认为“君子不器”,即君子应怀揣理想人格,将追求“道”作为毕生的使命,只有如此才能够顺应自然之道,担当治国安邦的重任。为此,君子要提升自身的管理艺术,妥善处理各类事务,而不应仅仅满足于某一方面技能的提升[3]。第三,敏锐的洞察力。儒家思想提倡君子应讷言敏行,即君子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较高的敏锐性,特别是作为领导者,要保持高度警觉,能够对事态发展变化进行迅速响应,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将管理工作做到极致。第四,优良的品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作为领导者要具备优良的品行和道德,重义轻利,在利益面前能够抵御诱惑,不谋私利,凡事以国家社稷为重。此外,作为管理者还应该做到公正不阿,将“义”作为工作的标准和前提,只有如此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威望。

(三)强调礼治、重视教化的管理艺术

儒家思想将“礼”作为社会规范,孔子认为不管是君臣还是百姓,都要遵守相应的礼仪准则,君臣应以礼相待,百姓也要以礼待人,只有如此才能够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才能够保证国泰民安。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和“仁”具有本质上的相通性,“人而不仁,如礼何?”“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德治思想,对礼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刻地诠释。礼治的核心思想在于帮助人们找到自身的社会定位,从而让自己的处事行为有理可依,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等清明有序的社会制度下,社会秩序井井有条,礼治思想深入人心。此外,儒家思想还十分注重教化民众,即通过发挥教育的作用来提升民众的素质,进而有效维护自身的统治。所谓教化,是指有意识地将道德规范以特定的形式向受众传授,并获得受众的主观认同,旨在提升主体的道德品质。孔子认为,教育是管理的必要前提,是提升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引导民众,促使其思想开化、觉悟提升,进而有效地强化自身统治效果。儒家教化学说成功地将社会道德规范植入民众心中,对于治国、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也为当今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论据。

(四)重视激励、宽厚待民的管理风范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激励的功能,孔子等人提出应注重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入手进行实践,从而取得理想化的管理效果。在物质激励方面,孔子坚持“富民”思想,指出要宽待老百姓,赋予其实际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够提升老百姓的积极性。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组成,“富民”思想集中体现为一种治国安邦的理论,只有百姓“足食”才能实现“富而后教”,才能够真正开展后续的礼乐教化等系列活动[4]。为此,通过实行宽惠的经济政策,要求统治者节用薄敛,只有民富先于国富,才能够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与拥护。而在精神激励方面,孔子将幸福划分为物质层面的利欲幸福、兄友之间的家庭幸福、三省吾身的道德幸福、仁者爱民的社会幸福,这四层幸福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完全相符,随着幸福层次的提升,人们开始从最基本的物质幸福朝着精神幸福转变,这是精神激励的生动体现。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其本质都体现为一种宽厚待民的管理主张,作为管理者只有全身心地为百姓服务,才能够挖掘其发展潜能,使之更好地为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将此思想运用于当代教育管理工作中,即要求教育管理者改变思维,宽以待人、注重激励,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儒家思想与当代教育管理在伦理思想、价值功能、践行工具等方面存在契合之处,这为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延伸儒家思想对当代教育管理的促进作用,必须要厘清二者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之上寻求当代教育管理的创新路径,最大程度发挥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伦理属性的同源性

儒家思想与当代教育管理具有伦理属性的同源性。一方面,儒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代表思想,其集中反映了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并与其哲学、政治思想融为一体,构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规范。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核心在于运用一定的社会准则对人的发展加以约束和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伦理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组成,是衡量教育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可以说,教育管理离不开伦理的引导和规范。美国学者德鲁克曾提出,管理具有社会职能,其渗透于风俗习惯、信念价值等方方面面,教育管理离不开价值观的引导和支持。教育管理活动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处于特定的伦理背景及社会文化中,只有从伦理出发对教育管理活动进行审视,才能够对教育管理行为的合理性加以评判和约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和当代教育管理存在伦理属性上的同源性,二者均受伦理思想的匡扶和影响,同时也会进一步反哺社会伦理,构建良性和谐的社会发展形态。

(二)价值功能的一致性

儒家思想与当代教育管理具有价值功能的一致性。教育的核心功能是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早于殷商时期,教育就开始萌芽,随后汉代“太学”成立,标志着历史上最早的“高校”的诞生,此后宋代书院则被视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新型教育组织。尽管教育组织在不断变革,但其“人的塑造”这一目标却是一脉相承的。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奉行“修身正己”“因材施教”的教育管理原则,最终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在全面推进立德树人、实施三全育人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管理者通过修身正己、自我完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夯实学生思想政治基础,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从而将之真正培养为富有创造力、自信心、有活力、全面发展的个体。而儒家思想则为当今教育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比如儒家思想中强调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克己奉公”“甘为孺子牛”“反求诸己”等思想,为管理者自我完善指明了道路,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管理的效果。正是由于二者存在价值功能的一致性,才能够为当下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滋养,确保“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践行工具的相承性

儒家思想与当代教育管理具有践行工具的相承性。儒家管理思想根植于千年华夏文明,其是由数千年历史积淀下形成的价值观、惯例、行为准则等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思想体系,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秩序奠定了思想基础。儒家思想主张以精神理想和现实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管理,通过制度的有效建构来巩固社会秩序,达成儒家价值重生、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景。在当代教育管理工作中,也同样需要实现制度创新与价值重塑的紧密结合,借助硬性的管理制度与柔性的管理方式,进而提升教育管理成效。因此,儒家思想与当代教育管理存在践行工具上的相承性。

一方面,践行工具的相承性体现为标准及制度的建立。儒家管理思想倡导“礼治”“德治”“人治”的并用,其中“礼治”主义强调“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均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作为法的重要形式,“礼治”在根本上维护了宗法等级制的权威,设定了完善的管理标准。而当今教育管理过程中也需要设定完善的标准,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条例,有助于营造良性的校园环境及班级秩序,促使学生健康学习成长。另一方面,践行工具的相承性还体现为柔性管理的渗透。儒家管理思想中强调的“德治”“人治”即充分强调了道德的教化作用以及人的主观动力,应以道德感化人,使人心向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同时管理者应推行贤人政治,真正发挥“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这便是柔性管理的体现;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又:“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统治者的个人道德有极大的感召力,上行下效是必然的,对于教育管理工作而言更是如此,教育管理者也应用道德、人格感化学生,使之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驱动,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律、自强。

《孟子·离娄上》有言:“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教育管理的本质在于充分运用管理艺术及哲学思想,对教育对象、教育过程进行组织协调,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的人本主义、举贤任能、强调礼治、重视激励等管理思想,对于当今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主张

“人”是教育管理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因此应坚持儒家思想中的人本理念,将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人者,天地之心也”,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行为的核心,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也应奉行以人为本的核心主张。具体而言,教育管理者应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礼”为出发点推行民主管理、尊重个体差异,从而让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体现出人本情怀[5]。

首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儒家思想提倡“柔性管理”,这是“仁爱”思想的体现,具体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即要坚持人本思想,拉近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教育管理工作目标的最终实现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教育管理者应推己及人,学会换位思考,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做到勤于沟通、互相理解,从而化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其次,教育管理者应以“礼”为出发点,推行民主管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构建师生平等、生生互助的软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身体力行地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尊重个体差异。教育管理者应坚持儒家思想中的“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系统化、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活动。立足个体差异,“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君子尊贤而容众”,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之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从而达到“举贤才”的目的。为此,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应重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树立尊重人、重视人的核心思想,发掘不同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获得被尊重感,从而发挥自身潜能,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提升教育管理者“君子”修为

儒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旨在培养能担当、明是非、知荣辱的高素质人才。孔子曾说“子欲善而民善”,对于管理者而言应提升自身修为,只有德位相配,才能够提升自身的人格感召力。“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要提升自身修养,锤炼自身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够传道、教书、育人,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学习实践,从而涵养自身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道德理想、责任意识。具体来说,教育管理者应坚持克己内省、言而有信、敏言慎行,以此来更好地提升自身素质,提升育人实效。

首先,教育管理者应克己内省,学会反思。正人先正己,提升自身的内省功夫,涵养自身道德与人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律人。因此,教育管理者应回归经典,深入研究儒家哲学思想,明确君子的人格与修为,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促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榜样。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虚心听取学生的心声和意见,从而来更好地弥补不足、完善自我[6]。

其次,教育管理者当言而有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同根同源,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守信于己、诺信于人、践信于行,才能够真正让诚信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因此,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在平时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者应讲求诚信、一视同仁,对待学生要诚实守信,对于自身许诺一定要兑现,提升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让后续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特别是在当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诚信十分重要,教育管理者应客观理性审视自我,用信任带动信任、用信任激发信任,才能在班级中营造出诚信友善的良好生态,为学生人格养成、品德塑造树立良好的榜样。

最后,教育管理者应敏言慎行。孔子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要从细节出发进行观察,对于局势有全面的把控。教育管理者也应如此,从学生日常行为出发,善于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动态,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化解学生心中的疑虑和困惑,为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同时还有助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构建亦师亦友的关系。总而言之,教育管理者必须要克己内省、言而有信、敏言慎行,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修为,这既是自我成长、自我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目的。

(三)秉持尊贤容众的教育管理艺术

“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尊贤容众,是君子人格的体现,同时也是一门高超的教育管理艺术。对于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在平时工作中要突出“仁爱”思想,用真心和爱心与学生展开对话,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管理效果。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实践。

首先,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来体察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在此基础上找到教育管理的突破口,从而达成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处理各类班级管理工作时,要立足于学生立场进行思考,找到他们在心理及情感上的症结,并运用理性疏导、对话沟通等方式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还能够拉近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秩序。

其次,尊贤容众,深度沟通。作为教育管理者,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对于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更应该与之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这是有效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将之运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去,教育管理者应学会尊重差异、做到求同存异,以君子包容的心态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贯彻宽和包容、心怀关爱的思想,这对于学生人格成长、素质提升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最后,刚柔相济,充分理解。尊贤容众并非无底线的包容和迁就,因此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应采取刚柔相济的原则,实现严格与宽容的结合,在维持底线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不苛责学生,多给予他们理解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只有采取刚柔相济的教育管理策略,学生才能够真正实现人格成长和自我发展,确保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不断进步,实现自我价值,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四)遵从选贤举能的教育管理之道

为官先做人,做人要先立德。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教育管理工作亦是如此。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遵从选贤举能的管理之道,善于发现人才、挖掘人才、运用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班级凝聚力,锤炼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首先,德才兼备、德在才先。修齐治平、立德修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时代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铭记的训诫,“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大到为官从政,小到班级管理,都应坚持选用德才兼备之人。儒家思想倡导仁、义、礼、智、信,唯有德才兼备之人,方可担当大任。教育管理者在任用学生干部的时候,应坚持选择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摒弃有德无才甚至是无德无才之人。只有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拔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之人,才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管理效果。

其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行人才选拔时,应做到善于发现、人尽其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质、特长兴趣等都有所不同,所以教育管理者应根据具体需要选择专业人才,各取所长,共同助力班集体建设。教育管理者要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练就善于发现伯乐的慧眼,只有如此才能够人尽其才,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工作效果。

最后,一视同仁、秉持公心。在进行学生干部选拔的时候,要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不以个人喜好来评判学生,如此才能够让学生干部释放自身活力,为班级更好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总而言之,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选贤举能方面,教育管理者要从儒家思想出发,选择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同时用包容、公正的胸怀对待学生干部,如此才能够营造积极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不断活跃学生的身心,为学生成长及发展保驾护航。

“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
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为了最大化发挥儒家管理思想在当代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必须要对儒家管理思想进行全面深刻地研究,从而促使当代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作为支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从人性本源及世界发展规律出发,对组织发展、管理行为、领导者、被管理者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帮助教育管理者回归教育本质,采取人性化策略进行教育管理。这不仅是当代教育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儒家思想时代发展与传承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儒家思想君子管理者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君子无所争读者·校园版(2019年9期)2019-04-18儒家思想与书法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有君子之道四焉小学生时代·综合版(2016年12期)2017-01-03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管理者当有所作为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传奇故事(破茧成蝶)(2015年7期)2015-02-28管理者当有所作为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推荐访问:教育管理 启示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