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如何做好幼儿的常规教育

时间:2022-03-09 09:33:4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所谓幼儿园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而来的,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一种习惯与法则,主要是指幼儿园对幼儿开展活动,遵守要求,采取方法等,主要分为生活常规、游戏常规以及教学常规。众所周知,幼儿园是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场所,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对事物认识能力不足,所以在日常学习中会比较调皮,需要建立常规,保障幼儿个性品质的构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本文主要对幼儿教师如何做好幼儿的常规教育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管理;策略
  常规不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这并不等于说,幼儿园不需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了。常规教育是需要的,但教师应该怎样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呢?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儿童遵守规则,发布“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禁令,限制幼儿的行动,而当幼儿出现了违规行为的时候,教师通常采取的是讲道理甚至压服的手段,迫使幼儿“就范”,教师这样做,其实是把规则当成是一种外在的对幼儿的要求,并认为幼儿是可以被动地接受这种要求的,但这样做的效果很差,因为幼儿还不具备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己行为模式的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反复多次的讲授、强调常规要求之后,幼儿能讲出其中的很多道理,似乎“懂得”很多道理,但很难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他们在“讲”这些道理的时候,其实是在讲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所以,常规教育不能依赖由“外”到“内”地强迫灌输与反复强化规则,不能让幼儿被动接受规则,而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内生”出规则,引导他们主动建构规则。为此,教师应该:
  一、利用儿歌与故事提高注意力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儿歌与故事,儿歌不仅短小精悍,而且朗朗上口,在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时,教师可以利用儿歌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对常规标准有所认识。比如,在教给幼儿洗手的时候,教师可以教幼儿唱《洗手歌》,教师要与幼儿共同洗手,这样一来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教会幼儿洗手的步骤。在教幼儿穿衣服的时候可以唱 《穿衣歌》 以及《叠衣歌》,让幼儿提高兴趣,在儿歌中轻松掌握常规环节。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利用故事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对常规要求有所认识,利用故事为幼儿介绍常规内容。比如,在为幼儿讲述刷牙的重要性的时候,可以给幼儿讲《小兔子刷牙》的故事,在课堂上利用牙齿的模型让幼儿对牙齿的构造以及刷牙的意义有所认识。在为幼儿讲述珍惜粮食、爱护环境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讲故事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故事中得到启发。
  二、构建情境暗示
  幼儿园常规管理的建立需要保证科学性与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应用情境暗示,让幼儿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受到影响。
  首先,要营造心理情境。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情感依赖比较强烈,所以构建温馨的心理情境能够让幼儿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常规意识。比如,在玩具柜上可以摆放小乌龟、小白兔等各种小动物模型,要暗示幼儿说话要轻,如果大声说话会打扰身边的动物朋友。另外幼儿教师与幼儿进行交谈时,需要蹲下身来,让幼儿能够感受到你就是他(她)的知心朋友。
  其次,要融入音乐情境。在幼儿生活学习之中,需要积极贯穿音乐情境,让幼儿能够在音樂情境中完成任务。比如,在课间的时候可以播放比较轻柔的音乐,告诉幼儿说话声音要轻,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可以播放节奏比较欢快的音乐,告诉幼儿活动结束可以快乐地回教室,在午休的时候可以为幼儿播放一首《摇篮曲》,让幼儿能够在甜美的音乐中好好休息。实践证明,由于音乐具有非常强烈的渲染性,能够稳定幼儿的情绪,能够让幼儿快速进入学习或者玩耍活动中。
  最后,要介入教育情景,为了让幼儿养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材料编故事,将常规管理融入其中,让幼儿能掌握正确的习惯。另外,在幼儿进行擦嘴、漱口的时候,可以编儿歌或者故事,让幼儿能对要领进行了解,这种教育行为不用刻板说教,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幼儿。
  三、制定清楚的标记与符号
  幼儿的年龄较小,控制能力比较差,对常规认识难以理解,所以对于幼儿园制定的准则难以遵守。针对这种现象,幼儿教师可以将班级环境进行设置,与幼儿共同制作常规标记图,让环境成为幼儿遵守准则的基本方法。
  四、加强对幼儿的鼓励与强化
  在幼儿行为的矫正中强化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幼儿常规教育在构建之后形成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强化法、负强化法、消退法。正强化法是幼儿行为矫正中比较基本的方法,主要是指幼儿从事某种行为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矫正方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向教师发放小红花或者小红旗,或者幼儿在回答问题之后给予微笑、点头等肯定。负强化法主要是儿童发生不良行为之后,采取厌恶型的刺激,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几率。消退法是在发生某种行为之后不采取任何强化方法的矫正行为,比如,对于孩子的胡闹行为不理睬,或者与正强化法进行结合。等到幼儿不良行为消退,需要及时给予强化。
  五、培养幼儿自主做事的能力
  在常规和纪律强调得越多的地方,幼儿的自主性也就越差,自主性强的幼儿其规则意识也强。活动中幼儿投入地做事是其自主性的直接体现,也是萌生规则意识的最佳途径。投入地做事能增强幼儿对专注及自我管理的体验,而这构成了规则的原初的内涵。为此,教师应多观察、培养幼儿的内在兴趣,多听取幼儿的意见,并在时空环境和心理氛围上支持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多给幼儿自主做事的机会。
  六、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常规建立之中存在非常多的策略,这些策略对提高幼儿的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表示,人一生中的态度、习惯是在幼儿阶段形成的,因此,积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需要把握常规教育的度,不能将简单的方法变得复杂化,也不能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化,需要探索出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常规措施,推动幼儿常规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曲凌燕.幼儿园“三位一体”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
  [2]朱雅君.浅析幼儿班级的精细化管理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5,(9).

推荐访问:常规|如何做好|幼儿|幼儿园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