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安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和路径选择

时间:2023-06-14 20:05:02 共同富裕 来源:网友投稿

邢 军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安徽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习近平总书记进而对共同富裕的特征、内涵、原则、思路以及实现路径作了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的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是一个不能少、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社会公平公正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富裕,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的共同富裕,是分阶段循序渐进式的共同富裕。推进安徽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根据安徽经济社会基础条件,正视发展短板,抓住发展重点难点,制定安徽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探索经济后发展区域共同富裕的安徽样板。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全省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居民收入、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取得历史性成就,发展格局实现了“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跨上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台阶”[4],奠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

(1)经济实力快速增长,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2021年第一季度GDP总量居全国第10位,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经济结构逐步优化,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3%,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注重科技创新,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安徽省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方阵,202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 92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安徽省高铁运营总里程2 329公里、居全国第1位,开工建设了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

(2)法治安徽稳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70多年来,安徽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创造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基层民主自治模式。岳西县农村“组合竞选”村委会、五河县村级民主听证质询制度以及城市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铜陵模式”,都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安徽样板。

(3)文化体制改革实现突破,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70多年来,安徽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方向,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出现了1950年代以严凤英为代表的戏剧表演、1980年代以鲁彦周为代表的文艺创作、2010年代以陈先发为代表的原创文学等安徽文化发展高峰期。推出了“有戏安徽”“文学皖军”、文化体制改革的“安徽模式”、公共文化服务的“反弹琵琶”模式以及文明创建的“安徽样板”等典型经验,产生了“中国好人安徽多”现象,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突破。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幸福指数创新高。70多年来,安徽省教育快速发展,2020年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9%。截至2020年11月,全省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 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5)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70多年来,安徽注重环境保护,建设创新型生态强省。启动“五八”造林规划,实施万里绿色长廊工程,是全国第一个基本实现消灭荒山的省份。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试点。2017年,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林长制后来在全国推广。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30.2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7.7%,优于全国4.3个百分点,优于考核目标13.2个百分点”[5]。

安徽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旧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人口结构失衡,少子老龄化问题突出,“仍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和质量,并逐步积累力量,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向相对富裕、共同富裕迈进”[6]。必须充分认识安徽这样的后发展区域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全省综合实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科技研发投入,加快乡村振兴,提升城市能级,促进皖北“四化同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早在1984年,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完成的《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预见性地提出,“中国必须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使用现有的社会政策手段是否仍然能够实现一个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并很快接近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社会分配目标?一方面要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又要做到分配公平,关心十分贫困者,这两方面的关系将日趋紧张”[7]。

安徽实现共同富裕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思想解放不够,发展理念落后,奋斗精神不够。这既有信心不足、创新不够、方法不多的问题,也有盲目乐观、缺乏实干拼搏的问题。基层多数干部群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缺乏思想准备、缺少发展思路、缺失工作动力,传统的“等、靠、要”思维固化严重,安于现状、小进即满,共同富裕精神共识尚未形成,文化扶贫、精神吸氧的道路还很漫长。二是基础差、经济水平低、民生欠账较多。如道路、通讯、环境等相对落后,产业发展缺乏支撑,困难群体的脱贫成果巩固难度较大。2020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GDP分别达到38 700.58亿元、102 719亿元、64 613亿元和38 680.6亿元。2020年长三角人均GDP为10.78万元。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人均GDP分别为159 385元、127 585元、110 450元和60 963元[8]。安徽人均GDP相当于上海的38%、江苏的48%、浙江的55%。截至2021年10月,长三角三省一市已建成5G基站超过22万个,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5G基站建设数量分别为5.6万个、7万个、6万个,安徽省只有3万多个。全省职业教育水平较低,就业服务不到位,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农村“三大革命”推进缓慢,生育政策创新不多,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三是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居民收入增速亟待提高。安徽省与长三角的沪苏浙发展差距较大,2020年安徽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上海市的39.9%、江苏省的64.8%、浙江省的53.6%。在省内,合肥都市圈、沿江地区与皖北地区人均经济总值差距较大,“盆地化”经济格局明显,皖北地区人均GDP仅为全省的65%,皖北城市化水平低于全省10.5个百分点。四是公共服务差距更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共资源和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差距也非常明显。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5以上,基尼系数在0.45以上,社会阶层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安徽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2.72张、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2.47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85%。五是三次分配基础不牢,社会氛围不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整体经济实力偏弱,自愿捐献、互帮互助的意愿和能力都不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约292.9亿元(截至2020年3月),安徽省慈善组织接受捐赠资金总额约6.7亿元(截至2020年9月)。

(1)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完善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是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主要问题、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要举措。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实现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抓紧制定安徽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自主开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全省试点,实现高效率保障、高精度瞄准、高水平赋能,积累经验、形成模式向中西部地区推广。为统筹推进共同富裕工作,建议成立安徽省共同富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安徽省共同富裕研究院,从市场、行政、社会、文化、人才、技术、平台、法治等维度研究制定政策体系,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2)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提升区域发展综合实力。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发挥安徽科技创新优势,统筹推动“四化同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并联式”发展新路,“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10]。优化“一圈五区”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促进中小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特色小镇,毫不动摇、一心一意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和特色创意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县域共同富裕产业链,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监测、及早干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增加农民住房、农村土地、金融资产等各类财产性收入。制定出台地区间横向带动政策法规,落实好《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加快构建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相结合的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格局,激发皖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推进皖北欠发达地区突破跃进。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加大对发展能力和发展环境的带动力度,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自我致富的能力。

(3)统筹社会公平与效率,不断优化社会结构。经济发展追求效率,社会发展强调公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摒弃效率优先的思想,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树立共建共享共富理念,全面实施普惠民生,均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追求公平中释放出促进效率的能量。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和职教大省,落实教育“双减”政策,提高城乡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群体发展能力,促进安徽人口规模优势转变为人才效能红利。“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提高职工工资占生产总值和企业收益比重”[4],持续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改变“强资弱劳”分配现象,着力提高劳动者收入,破解阶层固化难题,建立“橄榄型”现代社会结构。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重点是调节财产税、房产税、遗产税等,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建设,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完善慈善政策法规,积极培育社会慈善组织,拓展第三次分配的体量和范围,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4)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居民分享发展红利。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范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城乡关系。鼓励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等地建成共同富裕样板区,支持淮北、宿州、亳州、宣城、黄山等毗邻长三角区域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重点支持皖北地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共建,促进“双招双引双创”,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坚持市场逻辑,利用资本力量,探索建立安徽共同富裕基金,发行共同富裕专项债券,用于扶持安徽欠发达地区发展。对皖南、皖西和皖北地区提供的菜篮子、米袋子以及洁净水源、湿地、蓝天白云等公共产品和服务,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给予合理经济补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5)强化精神富裕共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4]。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传承安徽精神谱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渠道。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加速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农业、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开发安徽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徽风皖韵文化品牌,培育“皖字号”文化主力军。

(6)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健全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网络化+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发挥数字治理机制作用,使“智治”成为共同富裕的新支点。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补齐教育、医疗、文化、交通、通信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优化调整人口政策,增加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减少家庭生育、养育、教育“三育”负担,提升总和生育率,提升代际更替生育水平。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完善实现共同富裕的法治建设,依法保障先富带后富制度落实。构建共同富裕的测度指标体系,加强共同富裕监督考核,保障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安徽发展《安徽记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9期)2022-11-09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5期)2022-07-23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教师发展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12期)2015-12-26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数学教学(2013年11期)2013-12-31

推荐访问:安徽 路径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