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专项人次计划(10篇)

时间:2024-08-27 11:25:02 工作计划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十四五专项人次计划

  

  “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十三五”期间,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实施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连续四年开展了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放管服”,积极推进普惠养老服务,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政策法规不断健全。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推动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村牧区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

  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区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751所,总床位8万余张。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数达到443家和5.18万张,分别比“十二五”末增加159所和1.08万张。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达到1590所、床位数达到14.06万张,分别比“十二五”末增加769所、4.46万张。

  持续推进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连续四年开展了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农村敬老院由2017年的359所整合撤并为209所,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重点对敬老院进行适老化改造,增加失能失智照护服务,进行消防设施改造,推动敬老院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组织开展“清零行动”,消除敬老院安全隐患。全区106所使用火炉和旱厕的敬老院的121处安全隐患(火炉取暖34处、使用旱厕87处)已全部整改完成,农村敬老院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

  (二)面临形势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加快构建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区于2001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为254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公布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区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475.72万人,占总人口的19.78%,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313.89万人,占老年人人口的13.05%。预计到2025年,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57万,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逐步显现。随着全区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速,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和失能化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一方面社会和家庭赡养负担在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兜底保障的对象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专业护理人才紧缺等问题更加凸显,失能老年人照护、残疾预防和康复等领域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养老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老人对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将呈多样化迅速增长态势。老年医疗服务、老年护理服务、老年健康保险、老年旅游等需求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养老事业列入了民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提出了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老年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老年健康服务业。优惠政策措施的出台,对进一步推动我区老年健康服务的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与之相关的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事项也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重点民生工程,养老、康复等事业和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我区人口发展趋势和老龄化规律,紧紧抓住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窗口机遇期,积极构建管长远的制度框架,制定见实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广大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生活。

  (二)基本原则共建共享。发挥各级统筹领导作用、政策引导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巩固家庭在养老中的基础地位,促进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各尽其能。

  健全体系。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明确兜底性、普惠性和市场化养老服务分类布局,强化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格局,促进养老服务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突出重点。突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作用,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聚焦养老机构失能照护功能,加快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切实强化综合监管,深化养老服务事业产业改革,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水平,促进养老服务发展向高质量转型。

  因地制宜。指导各地根据不同老龄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支持条件,科学设置不同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养老服务顶层设计和总体要求落地。

  (三)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全区基本建成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机构床位结构日趋合理,护理型床位在机构床位数的占比不低于55%;每个县建有一所兜底保障养老机构,加强敬老院升级转型和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总体达到50%;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到2022年,全区每个街道建成1所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0%;到十四五末,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按照标准逐步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力争十四五末培训达到1.5万人次。推动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医养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更具活力,综合监管不断强化。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

  1.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依据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标准,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领取老年人补贴、接受基本养老服务的依据。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推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内容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服务范畴。

  优先对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老年人纳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给予重点保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推动各地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状况,建立健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慰藉、日间托养、紧急救援、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重点为老年人提供助急、助餐、助医、助浴、助行等基本公共养老服务项目。完善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因地制宜健全动态调整机制,提高补贴标准精准度和有效性,强化与残疾人“两项补贴”、社会救助等政策的衔接。

  2.完善兜底性养老服务。突出公办养老机构的公益属性,做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优先保障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确保有意愿入住的特困人员全部实现集中供养。提升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管理水平,全部完成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法人登记,按照一定比例配备工作人员,将特困供养服务设施运转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全面提升公办养老机构的失能(失智)照护能力,以重残、失能、留守、空巢、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为重点,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定期探访制度,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着力解决经济困难老年人遭遇的临时性、突发性、紧迫性生活困难。

  3.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建立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积极引导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等的补充作用,满足不同层面照护服务需求。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研发和提供长期照护商业保险产品。提升个性化定制水平,为适宜人群对接优质医疗和护理服务。

  4.推进养老服务适度普惠。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为中低收入家庭老年人提供价格适中、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养老服务。持续深入推进城企联动养老专项行动,通过土地、规划、融资、财税、医养结合、人才等政策的综合应用,支持普惠性的养老服务开展,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开展普惠养老服务,积极支持国有企业开展普惠性养老服务。

  (二)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网络

  1.完善居家养老支持措施。推动各地普遍建立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做实做强居家养老,大力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支持各类服务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务料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探索开展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逐步把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推进经济困难高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组织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等开展养老照护、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日常照料和应急处理能力。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喘息服务。推广实施“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支持物业企业开展老年供餐、定期巡访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鼓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服务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咨询、代理服务,重点协助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无子女等老年人办理入住养老机构、就医、监护等事务。

  2.优化社区养老设施布局。全面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分级规划建设要求,落实规划编制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对已交付产权人的养老服务设施由民政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确保养老服务用途。重点支持街道层面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区、居住(小)区按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进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

  区加快补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到2022年,每个街道至少建成一所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形成街道层面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层面社区日间照料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站)衔接有序、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失能护理、短期托养、健康管理、心理慰藉、医疗保健等服务。

  3.实施老年人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工程。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对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符合兜底条件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引导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配合做好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支持社区养老设施配备康复辅助器具并提供专业指导。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协会、企事业单位开展社区互助养老活动。

  4.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养老服务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养老服务领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机制,加强消防安全、食品药品等风险排查与监测预警协同处置,提升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生产整体防控能力。在构建“分层分类、平战结合、高效协作”的养老服务应急救援体系框架下,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强化系统规范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程序,强化分级分类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强化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强化快速响应的救援支援处置,全面提升养老服务领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能力。

  (三)推进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

  1.全面落实等级评定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加快建立统一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组织开展全区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评定结果作为养老机构领取补贴资金的依据。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引导养老服务机构立足长期安全运营,落实安全责任,组织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全面推进《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国家强制性标准达标工作,督导全区所有养老机构全部达标。引导养老服务机构不断优化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妥善处置纠纷。指导养老服务机构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处置能力,建立完善养老服务机构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工作机制。

  2.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发展。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突出公办养老机构兜底和示范功能。制定并实施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服务设施通过承包经营、委托运营、联合经营等方式,引入企业或社会服务机构参与运营管理。引导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重点面向中低收入群体、适度面向中高收入群体,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服务需求。促进服务衔接,引导和支持养老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辐射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形成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一批养老服务综合体。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刚性需求,加快推动养老床位改造升级,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到2025年,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鼓励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四)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

  完善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推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站或其他医疗设施邻近设置。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各类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机构等,重点为失能失

  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签约服务、协议合作,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就诊绿色通道。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居家老人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全面推行老年人健康理念、健康生活、健康膳食、健康运动、健康娱乐、健康管理、健康心理等服务,有效延长老年人健康生活状态,降低老年人失能发生率和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实现健康老龄化。

  (五)推进农村牧区养老服务发展

  1.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优化县域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构建以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为中心,以乡镇敬老院为辐射,以互助幸福院为补充的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支持有条件的敬老院转型为养老服务中心,到2025年,支持110所敬老院转型升级,推动在苏木乡镇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在人口较多乡镇建设260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到2025年底,农村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总体达50%。扩展乡镇敬老院的区域养老服务功能,发挥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前沿阵地作用,提升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覆盖面,提升收治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能力。完善农村牧区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农村牧区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强化农村牧区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养老服务。

  2.发展牧区养老。发展多种形式的牧区互助养老服务,加强牧区中心城镇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在牧区投资兴办面向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六)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养老服务与管理、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医疗护理、老年营养和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具、老年心理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服务专业教育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继续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大规模培训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老年社会工作者,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和表彰奖励的支持力度。

  2.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通过在高等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等开设养老护理专业、校企合作等方式,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到十四五末,全区力争培养培训养老护理员1.5万人次。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建立养老服务行业激励机制和养老服务机构内部激励制度,提高养老护理员薪资待遇。完善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等级、工作业绩、服务质量等因素与薪酬待遇挂钩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入职补贴、免费培训和工龄补贴等优惠政策。开展养老护理员关爱活动,提升养老护理员的社会价值。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职业经理人机制,促进经营管理职业化、专业化。

  3.培训养老院院长。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养老院院长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组织开展养老院院长培训。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培养培训养老院院长3000人次。

  4.培养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力培养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点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落实将养老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加大资金和资源支持,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打造养老服务特色项目。通过为老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专兼职为老年人服务社会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十四五期间,增加为老

  年人和养老机构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人数。通过居家入户和社区活动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强、便利可及的服务。

  5.建立为老志愿服务队伍。推动引导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嘎查居(村)委会等根据需要设置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岗位,主动招募接纳志愿者开展常态化、专业化的为老志愿服务。积极扶持开展各类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引导全社会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养老服务,探索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等志愿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和生活帮扶需要。支持引导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及时发布为老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志愿者并做好志愿服务记录和证明出具。培育、宣传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优秀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和组织。

  (七)发展壮大养老服务产业

  1.培育养老产业主体。实施“养老服务+行业”行动,促进养老服务与文化、旅游、餐饮、体育、家政、教育、养生、健康、金融、地产等行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新业态。依托养老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发挥对养老产业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投资带动作用。培育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健康产品专业化生产研发基地,促进养老企业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和集聚区。

  2.促进老年用品开发。发展银发经济,持续推进康复辅助器具应用推广工程,建立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和服务信息平台,加强行业需求统计及应用分析,鼓励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老年人康复训练及促进健康辅具、服装服饰、养老照护产品、日用辅助产品、适老化环境改善产品等老年用品的研发生产,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高效的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产品。支持新兴材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集成应用与推广。开发适老

  化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适老康复辅助器具、智能穿戴设备、服务型机器人与无障碍科技产品。

  3.推进康复辅具租赁服务和应用推广。持续推进康复辅具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工作和康复辅助器具应用推广工程。充分发挥康复辅具在长期照护、康复训练和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鼓励相关科研单位开展康复辅具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提升康复辅具检验鉴定能力,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创新产品设计,将老年人急需的康复辅具配置纳入保险支付范围。

  4.培育老年消费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确保养老服务和产品质量,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消费环境。推动老年用品进家庭、社区、机构和园区,带动产品供给和产业发展。正确引导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规范市场行为,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制售行为。

  (八)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养老服务管理提升。依托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运营管理,提升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水平。建设、市、县(区)、社区四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整合服务资源,依托大数据,提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九)完善综合监管体系

  1.健全综合监管体系。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养老服务+信用”机制,建立覆盖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的信用管理

  体系,对失信责任主体实施多部门跨地区联合惩戒。强化养老行业诚信自律,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申领政府提供的建设运营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预收服务费用的规范管理。

  2.加强风险防控和监测。落实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处置工作中的防范、监测、预警和及时移送的工作责任,建立协同机制,指导各地将涉嫌非法集资问题的养老机构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实施联合惩戒。指导各地常态化涉嫌非法集资识骗防骗宣传教育,增强老年人群体识别防范能力。引导养老服务机构立足长期安全运营,落实安全责任,主动防范消除本机构在建筑、消防、食品、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3.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优化县域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构建以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为中心,以乡镇敬老院为辐射,以互助幸福院为补充的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支持有条件的敬老院转型为养老服务中心,到2025年,支持110所敬老院转型升级,推动在苏木乡镇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在人口较多乡镇建设260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到2025年底,农村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总体达到50%。

  4.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提升

  支持县(市、区、)建设提供专业化失能照护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刚性需求,加快推动养老床位改造升级,支持养老机构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到2025年,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

  5.应急救援能力提升

  推动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配备应急防护物资、消防隔离设施,建立完善应急预案,培养培训专业养老服务应急队伍,定期分类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6.护理人才培训工程

  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到2025年末,全区力争培训养老护理员1.5万人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各级落实规划的主体责任,将养老服务规划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强化工作推动。将养老服务政策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对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业绩综合考核评价的参考。发挥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作用,加强基层养老工作力量,强化区域养老服务资源统筹管理,进一步配齐配强基层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总结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出问题。

  (二)完善法规制度

  优化应对人口老龄化法制环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适时调整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等相关法规,推动出台《养老服务条例》,加强老年人福利等相关配套规章的制定、修订和废止工作,健全老年健康法规支持体系,夯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将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地方性法规、规章、行业标准规范中,纳入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政策制定中,保障各项法规制度科学衔接,有序推动全区十四五养老事业发展任务圆满完成。

  (三)强化数据支撑

  结合人口普查,加强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建立以人口普查为基础,以人口抽查为主体,以多部门行政记录和网格化管理信息为依托,以人口相关大数据分析为补充的年度人口统计体系。加快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人口形势分析和动态监测,为制定老龄人口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建立良好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

  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建立稳定的养老服务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优化各级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支出结构,相关资金更多用于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采取更有力措施,激发市场活力。积极协调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同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解决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解决养老服务机构融资问题,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场化、规范化程度高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更好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作用。扩大养老服务产业相关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完善鼓励政策,减轻养老服务税费负担,落实金融、土地、规划、税费、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养老领域,倡导社会各界对养老领域进行慈善捐赠,形成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慈善基金等多元结合的投入机制。

篇二:十四五专项人次计划

  

  人社部规划财务司负责同志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答记者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公布日期】2021.06.30?

  【分

  类】问答

  正文

  人社部规划财务司负责同志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答记者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负责同志就《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编制过程、主要内容、贯彻实施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您介绍一下制定《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答:“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聚焦“十四五”中央规划《建议》和国家规划《纲要》对特定领域提出的战略任务制定专项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在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科学编制《规划》,描绘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蓝图并有效实施,对于在

  巩固拓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接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是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细化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战略任务制定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规划》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展望了2035年人社事业发展远景目标,提出了“十四五”人社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量化指标,部署了一系列具有创新型、突破性的重大政策和改革举措,同时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明确了务实、可操作的专栏项目。《规划》中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对于在新发展阶段引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编制起草过程。

  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规划起草工作分为研究基本思路、拟定规划框架、起草规划草案、形成规划文稿几个大的阶段,反复研究、数易其稿。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几点: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并把有关要求贯彻到规划编制工作始终。

  二是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提高规划的前瞻性。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了人社领域10个重大课题研究,同时

  承担了中央财办和发展改革委交办的6个重大课题研究,形成4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为规划起草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是全面对标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提高规划的引领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对中央《建议》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目标任务进行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在规划中落实落细,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带动作用。

  四是坚持开门编规划,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人社系统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并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另外,我们首次通过部官网、微信公众号和公共邮箱三种方式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各地区、各部门、专家以及社会公众对规划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吸收。

  问:请问《规划》的总体框架是怎样的?

  答:《规划》分为8章37节,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事业发展的6大主要目标和19项具体指标,部署了就业、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工资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和基本公共服务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设置了13个专栏,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进行了统筹安排。同时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问:请问《规划》关于“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规划》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创新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戮力同心,担当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积极力量。

  为更好地体现指导思想,《规划》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依法行政六条基本原则。这六条基本原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反映,是未来五年统筹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

  问:请展望一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2035年远景目标。

  答:展望2035年,随着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将更加科学完善。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保持较低的失业水平,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满足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形成社会保障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局面。人才政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一体、均等可及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高效优质。

  问:请问《规划》针对“十四五”时期人社事业发展制定了哪些具体的目标和指标?

  答:《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人社事业发展六大目标19项指标。

  一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劳动者技能素质不断提升,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十四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500万人次,其中农民工参加培训3000万人次。

  二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法定人员应保尽保,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运行安全平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亿人、2.8亿人。补充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超过4万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资金总额超过4000亿元。

  三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整体提升、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人才发展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同步推进。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1300万人,每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8万人。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000万人次,其中高级工以上800万人次。

  四是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更加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更加健全,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工资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更加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基本建立。

  五是中国特色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有效提升,根治欠薪成果更加巩固,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十四五”期末,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达到6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96%。

  六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制度和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智慧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卡实现发行应用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增强,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十四五”期末,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4亿人,其中67%人口申领电子社保卡。

  问:请问《规划》提出的“十四五”时期人社事业发展重点任务有哪些突破和创新?

  答:《规划》对标对表中央《建议》和国家规划《纲要》,结合人社工作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针对“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重点任务,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实现了许多政策性突破,体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把握、系统贯彻和一体落实。

  针对实现高质量就业,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工程,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畅通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直达渠道;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针对完善社保制度,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应保尽保;建立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推进失业

  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制度。针对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导向,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展新职业人才培养培训,健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进专业技术一级岗位设置。针对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提出探索发布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特征的薪酬分配指引;探索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针对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数字仲裁庭、智能仲裁院建设,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人社领域的综合执法职能;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针对完善人社公共服务,提出建立健全人社标准化体系,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不变,实施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等等。

  问:请问《规划》中的专栏是如何设计的,提出了哪些重大政策和工程项目?

  答:专栏是重大政策、重大行动计划、重大工程项目的集中体现,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需要,《规划》设置了13个专栏。具体包括:2个指标专栏,分别为“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8个行动计划专栏,分别为就业创业促进计划、职业培训专项行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专业技术人才系列支持计划、技能中国行动、企业薪酬指引计划、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农民工市民化行动。1个制度建设专栏,即社会保险制度建设。2个基础建设专栏,分别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服务信息化工

  程、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这些项目是落实《规划》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问:请问《规划》印发后,有哪些贯彻落实的要求?

  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要求,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精神状态,全力推进《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细化规划实施责任分工。要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目标任务分工和责任主体。强化统筹协调和支持保障,定期调度通报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是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要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加强与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的衔接。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中期财政规划与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财力保障,为规划实施提供保障。

  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要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要依照规划合理设置年度目标和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

  四是抓紧出台各省市人社规划。要求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对照部里印发的规划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确保重要指标和重点任务衔接一致。

篇三:十四五专项人次计划

  

  鹤岗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产业创新要素集聚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重塑竞争发展新优势

  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人才智力支撑体系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升级、促进城市转型的关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和要素驱动向创新、投资、要素协同驱动转变,推动发展动能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方式转变、劳动者素质提高加快转换,强化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对接,构建新型创新体系,重塑竞争发展新优势。到202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0%,大力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加强科技合作,引进科技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力争突破1亿元。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努力提高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构筑发展新优势。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市、县(区)两级科技专项经费投入,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带动全社会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提高R&D投入占GDP比重,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厅市共商”机制,争得省科技厅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共同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到2025年,全市技术创新中心达到25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达到1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200家。

  加强产业创新要素集聚。针对创新产业集聚和创新支撑条件改善两方面进行提升。在创新产业集聚方面,根据我市创新产业与企业发展特色,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坚持数量扩张与创新能力提升并重,把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培育领军型创新企业,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优化科技企业创业孵化育成体系,形成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在创新支撑条件改善方面,以建设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人居环境为主要发展目标,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圈,营造活力开放的生活圈,培育绿水青山的生态圈,并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推动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提升,营造高品质创新环境,吸引创新要素的集聚。

  提升科研基础设施水平。以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抓手,着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体系、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功能的载体建设,引导扶持鹤岗师专向综合类大学发展,争取引进省内知名高校在鹤设立分校或研究机构,全力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金字塔”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依托高校、院所和企业,鹤岗市检验检测中心在现有基础上,健全检验检测平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共享。

  形成我市检验检测实验室体系,满足我市经济发展活动的需要。统筹协调区域内的科技政策,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结合东北振兴和产业衰退地区转型政策,重点研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创新人才跨区域流动等政策措施,保障科研要素的自由流动。

  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以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为导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推动技术经纪人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培育技术经纪人。培育和发展国家级、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成果对接、高企申报、政策咨询、科技培训等服务。提升企业创新决策话语权,畅通企业参与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的渠道,有效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资源配置导向作用。参与建设互联互通的全省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加大购买科技成果的政策扶持,促进省内外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发挥省委选调生、金鹤回岗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纽带作用,积极与招引人才所在高校建立联系,尝试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寻求合作。建立有效鼓励激励机制,培育和发展国家级、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成果对接、高企申报、政策咨询、科技培训等服务。

  三、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把人才作为第一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头雁行动”,加强和完善我市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梯队建设。启动“春燕行动”,激励培养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借助中央和国家机关及省直有关单位干部挂职任职的有利契机,发挥好挂职干部桥梁带动作用。制定人才招引政策,降低招引人才门槛,持续抓好“金鹤回岗”计划,加大选调生和人才引进力度,认真落实鹤岗市关于支持民营经济人才开发若干政策,整合、落实好人才政策,在创业创新、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大对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急需紧缺人才的服务力度,推动人才流动进入正流入状态。完善支持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持续推进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金鹤兴岗”大学生创业计划。大力实施技能振兴行动计划、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鹤岗工匠”打造计划,加强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形成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建立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加快创新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基础信息库,促进各类创新人才的互动合作。优化人才培育、引进、激励、评价机制,推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支持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全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通过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强化公益性培训,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创新能力提高。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

  划、职工技能提升计划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我市紧缺急需的技能人才。

  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出台鹤岗市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实施方案。面向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需求,鼓励支持鹤岗师专建设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北药加工、电子商务等一批新兴专业。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强化职业教育培养能力。推进“双引联动”合作机制,积极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推行“双轮驱动”办学模式,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强化职业培训,提升从业者就业创业能力。到2025年,将鹤岗师专打造成省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

  人才培养工程

  人才培养工程

  1、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引进20名以上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到2025年全市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人以上,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千人以上。

  2、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至少培养10名战略企业家,50名以上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职业经理人,100名以上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3、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工程:加强对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知识更新和境外研修工作,到202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65万人,其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4:3:3。

  4、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成4个服务对接各县(市、区)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培养不少于20名高级技师,80名高级工。到202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2万人。

  5、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每年培训5名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180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360名种养致富带头人。到202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0.6万人。

  6、科技特派员选派工程: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60人,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全市乡镇和贫困村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下派科技特派员300人次。

  四、全力打造“双创”升级版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强市建设的意见鹤岗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

  等支持政策,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创新创业。加强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培育,建设区域型特色化电商平台,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拓展销售渠道。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鼓励引导煤矿业主再次创业,对形成资本积累、有创业前景的给予政策扶持和要素服务。加快推进省级高新区建设。依托我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搭建创新平台,促进更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辐射带动全市各类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加快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探索我市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新型模式和新机制,形成科技产业载体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到2025年,打造5个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孵化器示范平台,全市各类孵化器达到25家,入孵企业累计达到200户,电商交易额突破30亿元。(TC)

篇四:十四五专项人次计划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21.10.12?

  【文

  号】文物保发〔2021〕29号

  【施行日期】2021.10.1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文物保发〔2021〕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和旅游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引导,全面提升大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我局组织制定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实际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国家文物局

  2021年10月12日

  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为明确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定位,做好“十四五”时期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根据《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十三五”时期,我国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管理模式。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开放服务、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多点启动,考古工作基地(站)、遗址博物馆等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良渚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推进。大遗址保护理念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仍然存在深层次问题。考古研究投入不平衡,整体基础依然薄弱;保护利用理论研究和科技引领不够,科研成果转化滞后;大遗址空间用途管制措施尚不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动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保护与展示利用模式相对单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园一策”尚未全面落实,大遗址“活起来”的办法不多、活力不够,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城乡发展建设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

  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更好统筹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的时代需求。

  二、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开展大遗址考古研究,努力提升大遗址保护利用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大遗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国家属性。强化大遗址的核心文物资源地位,突出中央主导、央地互动、部门协调,压实政府责任,依托大遗址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考古支撑。发挥考古研究在大遗址保护利用中的基础作用,将考古研究贯穿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全过程,不断廓清大遗址价值内涵,明确保护重点,丰富展示内容,拓展传播渠道,全面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贡献。

  ——坚持保护第一。推动“先考古、后出让”政策落地,严守文物安全底线。引导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并重,促进考古、保护与展示措施有效衔接,系统保护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文物本体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展示利用。

  ——坚持合理利用。以“价值利用”为导向,兼顾“相容使用”,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充分运用创意、科技手段多维度、多方式展现大遗址价值内涵,让大遗址活起来、传下去。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大遗址保护利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不断健全中国特色大遗址保护利用理论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丰富保护利用传播技术手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正确处理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城乡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分类管理、多方参与、社会共享,探索文物领域深层次改革,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推动大遗址融入现代生活。

  (三)

  总体目标

  到2025年,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基本成型。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总体安全,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利用、教育休闲、传承创新、传播交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中国特色大遗址保护利用理论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彰显。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大遗址考古工作

  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支持重要大遗址编制中长期考古工作计划,系统持续开展考古测绘、调查、勘探和发掘,搭建全国大遗址基础信息数据平台。实施考古报告出版工程,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和国际传播工作。支持央地共建、省地共建、校地共建考古工作基地(站),建设20处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实现区域考古标本管理现代化、规范化。

  (二)完善大遗址空间用途管制措施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健全完善大遗址规划体系,突出《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指导作用。完成大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修编)和公布

  实施,保护规划强制性内容纳入相应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组织编制线性大遗址、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纲要,增强跨区域保护利用策略协同。鼓励大遗址集中分布市(县)编制文物资源规划,协调区域文物资源综合保护利用。规范大遗址保护区划内的建设活动,严格依据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进行建设项目的用地和规划审核,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理顺基本建设与考古工作的关系。

  (三)深化理论制度研究与科技应用

  重点开展大遗址价值标准、预防性保护、权益分配,以及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文物补偿、土地增减挂钩等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理论制度体系。支持文物管理机构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西北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合作,协同建设文化科技创新实验室、基地、示范区,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强化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推动土遗址结构加固、遗址病害长期监测预警、野外无人安全监控、适应性遥感测绘、遗址大场景数字化展示和人机互动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与大遗址保护利用技术创新相适应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促进科技装备水平整体跃升,形成一批科研成果、示范案例和技术标准。

  (四)实施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

  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城乡建设需求,统筹开展文物本体抢救保护、文物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文物安全防护设施建设项目,实现大遗址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综合保护。强化前期研究、现场勘察和跟踪评价等环节,健全完善工程全流程管理。推动大遗址预防性保护常态化,落实日常巡查和定期病害监测,开展大遗址防灾减灾研究,探索建立大遗址应急监测与预警机制。实施边疆地区和荒野型大遗址安全监测监控试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安防设施和巡查全覆盖,有效防控文物安全风险。

  (五)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

  实施大遗址展示提升工程和大遗址研学精品工程,推介一批实证文明起源、彰显文化传承、见证民族融合、印证文明互鉴的大遗址展示利用项目。持续推动西夏陵、御窑厂窑址(含湖田窑址、高岭瓷土矿遗址)、石峁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积极培育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古格王国遗址、钓鱼城遗址等世界遗产申报预备项目,全方位展现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和实践经验。

  (六)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

  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制度设计,健全年度监测、综合评估、准入退出和社会参与机制。完成第三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行评估,激活立项单位。开展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新增10—1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培育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等20—30处立项单位。引导地方人民政府有序建设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支持创建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举办专题化、特色化、精品化文旅活动。实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字互联工程,提升公园开放服务水平。发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作用,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活动品牌。实现参观总人数1500万人次/年。

  (七)构建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

  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经济圈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依托大遗址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形成重要大遗址、国家遗产线路、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为代表,“点、线、面”相结合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重点打造丝绸之路、秦直道、蜀道、万里茶道、南粤古驿道、湘桂古道、河西走廊等国家遗产线路,持续建设西安、洛阳、郑州、曲阜、荆州、成都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勾勒文明经纬、延续中华文脉。

  (八)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体制机制

  强化中央主导、央地互动,支持大遗址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公园,探索中

  央与地方合作共建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大遗址分类管理,因地制宜设立综合性大遗址管理机构、多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培育和发展理事会,增强大遗址保护管理能力。推动大遗址安全防范工作纳入当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框架,坚持群防群治,支持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等大遗址集中分布地区设置安全防护综合控制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文物等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工作协同。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将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地方人民政府颁布大遗址保护利用专项法规,充分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国家引导、地方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经费渠道,集中中央与地方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权益分配、绩效评价和补偿、激励、奖励机制,加强资金使用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政策保障

  加强本规划与《“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长城、大运河、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等统筹实施,推动各类扶持政策形成合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

  持续强化大遗址所在地考古、文物保护和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考古、文博专业人员比例和职称待遇,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保持基层队伍稳定。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培育跨领域跨学科创新团队,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充分激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活力。

  (五)严格督促落实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细化本省(区、市)“十四五”期间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具体任务,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家文物局报告。地方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开展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国家文物局适时开展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策和项目支持重点。

  附件

  “十四五”时期大遗址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145处)

  1.北

  京(3处):周口店遗址、圆明园遗址、琉璃河遗址

  2.河

  北(7处):泥河湾遗址群、燕下都遗址、中山古城遗址、赵邯郸故城(含赵王陵)、邺城遗址、定窑遗址、元中都遗址

  3.山

  西(5处):陶寺遗址、侯马晋国遗址、曲村—天马遗址、晋阳古城遗址、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

  4.内蒙古(4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居延遗址(含甘肃部分)、辽上京遗址(含辽陵及奉陵邑)、元上都遗址

  5.辽

  宁(3处):牛河梁遗址、高句丽遗址(凤凰山山城、五女山山城)、三燕龙城遗址

  6.吉

  林(4处):高句丽遗址(洞沟古墓群、丸都山城、国内城、罗通山城、自安山城、龙潭山城)、渤海遗址(渤海中京遗址、八连城遗址、磨盘村山城)、辽金捺钵遗址(城四家子城址、春捺钵遗址群)、长白山神庙遗址

  7.黑龙江(2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8.上

  海(1处):青龙镇遗址

  9.江

  苏(7处):鸿山墓群、阖闾城遗址、徐州汉墓群、黄泗浦遗址、南朝陵墓群、扬州城遗址、明故宫遗址

  10.浙

  江(8处):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安吉古城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大窑龙泉窑遗址、临安城遗址、宋六陵

  11.安

  徽(6处):凌家滩遗址、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寿春城遗址、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明中都遗址

  12.福

  建(4处):万寿岩遗址、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城村汉城遗址、德化窑遗址

  13.江

  西(5处):吴城遗址(含筑卫城遗址)、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南昌汉代海昏侯墓)、铜岭铜矿遗址、吉州窑遗址、御窑厂窑址(含湖田窑址、高岭瓷土矿遗址)

  14.山

  东(10处):大汶口遗址、焦家遗址、两城镇遗址(含尧王城遗址)、城子崖遗址、大辛庄遗址、东平陵故城、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杨家盐业遗址群、即墨故城及六曲山墓群(含琅琊台遗址)

  15.河

  南(16处):仰韶村遗址、北阳平遗址、大河村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殷墟、郑韩故城、汉魏洛阳故城、邙山陵墓群、隋唐洛阳城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宋陵、清凉寺汝官窑遗址

  16.湖

  北(6处):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盘龙城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楚纪南故城(含龙湾遗址)、擂鼓墩古墓群

  17.湖

  南(4处):城头山遗址、炭河里遗址、铜官窑遗址、老司城遗址

  18.广

  东(3处):石峡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19.广

  西(3处):甑皮岩遗址、合浦汉墓群与汉城遗址(含草鞋村遗址、大浪古城遗址)、靖江王陵

  20.重

  庆(1处):钓鱼城遗址

  21.四

  川(5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罗家坝遗

  址、城坝遗址

  22.贵

  州(2处):可乐遗址、海龙囤遗址

  23.云

  南(2处):太和城遗址、石寨山古墓群

  24.西

  藏(3处):古格王国遗址、芒康盐井古盐田、藏王墓

  25.陕

  西(15处):杨官寨遗址、石峁遗址、周原遗址、丰镐遗址、秦雍城遗址、栎阳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阿房宫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西汉帝陵(含薄太后陵)、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含大明宫遗址)、唐代帝陵(含顺陵)、统万城遗址、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26.甘

  肃(3处):大地湾遗址、大堡子山遗址、锁阳城遗址

  27.青

  海(2处):喇家遗址、热水墓群

  28.宁

  夏(2处):水洞沟遗址、西夏陵

  29.新

  疆(9处):吉仁台沟口遗址、北庭故城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达勒特古城遗址、卓尔库特古城遗址、阔纳协海尔古城遗址、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

  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5处)

  1.长城: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2.大运河:路县故城遗址、大名府故城、大运河南旺枢纽、河道总督署遗址、板闸遗址、回洛仓遗址、含嘉仓遗址、州桥遗址、荥阳故城(含古荥冶铁遗址)、柳孜遗址等

  3.秦直道:秦直道起点遗址、秦直道延安段、秦直道庆阳段、秦直道东胜段等

  4.蜀道:子午道南段驿站、傥骆道周至段、褒斜道留坝段、金牛道广元段等

  5.明清海防:大鹏所城、蒲壮所城、蓬莱水城、大沽口炮台等

篇五:十四五专项人次计划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四五〃以来,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分工要求,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科学制定并切实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今年是《规划》执行落实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按照相关规定和省市关于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安排部署,对《纲要》实施两年半时间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等完成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规划》确定了涉及就业、社保、人才、劳动关系等方面的主要指标,其中就业、社保方面均提前或按期完成。

  (-)就业创业工作。

  1承担的市级指标。

  (1)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控制在3.5%以内)2023年为3.4%,2023年为3.3%,2023年6月底为3.2%o

  (2)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50万人)2023年为11万人,2023年为12万人,2023年6月底为6.5万人,截止中期评估累计新增就业29.5万人。

  2、其他指标。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目标:500万人次)

  2023年为110万人,2023年为120万人,2023年6月底为65万人。两年半累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5万人次。

  (二)社会保障工作。

  1承担的市级指标。

  (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目标:98%)

  2023年为99.2%,2023年为99.4%,2023年6月为99.6%o

  (2)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目标:95%)

  2023年为96%,2023年为96.5%,2023年6月为97%o

  2、其他指标。

  (3)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目标:500万人)

  2023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00万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0万人。2023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50万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7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险参保人数为12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55万人。截至2023年6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00万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8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为60万人。

  16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4)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目标:500万人)2023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00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0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00万人。2023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60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3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30万人。截至2023年6月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20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保人数为260万人。

  26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目标:250万人)2023年为225万人,2023年为240万人,2023年6月底为260万人。

  (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目标:250万人)2023年为225万人,2023年为240万人,2023年6月底为260万人。

  (7)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目标:250万人)2023年为225万人,2023年为240万人,2023年6月底为260万人。

  (≡)人才工作。

  1人才资源总量(目标:250万人)

  2023年为225万人,2023年为240万人,2023年6月底为260万人。

  2、人才数量(目标:5万人)

  2023年为5.1人2023年为5.5人2023年6月底为4万人。

  3、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目标:150万人)

  2023年为140万人,2023年为145万人,2023年6月为80万人。

  4、高技能人才数量(目标:50万人)

  2023年为45万人,2023年为51万人,2023年6月为30万人。

  5、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目标:2:4:4)

  2023年为2:4:4,2023年为2:4:4,2023年6月为2:4:4。

  (四)劳动关系工作。

  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目标:95%)

  2023年为96%,2023年为96%,2023年6月为96%o

  2.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目标:96%)

  2023年为97%,2023年为97%,2023年6月为97%o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十四五以来,《规划》确定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强市、深化改

  革、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等各项任务扎实开展,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其中就业创业、社会保IJ期口人才强市的部分工作为市级重点任务,均稳步推进。

  (-)促进就业创业富有成效。

  秉承〃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理念,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

  1就业政策体系更趋完善。做好政策措施整合工作,对公益性岗位开发、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进行调整完善,先后印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的意见等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出台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实施方案,修改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大学生创业贷款管理办法,升级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政策操作,形成一套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

  2、重点群体就业稳步推进。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就业创业5年行动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为大建设留下(吸引)百万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进校园、精准招聘进校园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推进力度更加强化。向5万名困难大学生,发放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5000万元。大力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实名登记、一对一服务。全力推动实施转移就业拓展工程、自主创业扶持工程等就业扶贫工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3、就业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把建设创业文化、降低创业门槛、加强创

  业培训、搭建创业平台、扶持创业资金、改善创业环境等环节作为重点,把创业培训、创业项目作为服务重点,通过各方面的政策服务支持,全面健全完善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城镇失业人员创业帮扶、留学回国和引进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努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开展国际创客节、创业大赛、创业明星评选等创新创业活动,连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对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帮扶服务,充实创业专家指导团队,将创业培训和项目推荐、专家指导结合,将项目与培训学员进行对接,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强创业资金支持,2023年-2023年底共发放创业贷款18TUo

  4、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实现常态化。全面围绕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重点群体面临的不同就业问题,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就业服务周等就业服务活动形成常态,贯穿全年组织各类招聘会300余场。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的开展实现了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增强了就业专项活动的统一性、规范性,就业创业活动品牌效应凸显,提高了就业创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全面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创业积极性。

  5、就业服务平台体系逐步完善。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按照工作要求,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完善基层就业服务组织网络,建立健全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服务体系。全市街道(乡镇)和社区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乡村建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累计为基层就业服务机构配备劳动保障协理员2000余名。已有300个社区

  被评为充分就业社区,其中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3个。

  (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1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完成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为下阶段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6月,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人数达1500万人次。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调整完善企业职工医疗保险费用补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政策,取消居民医保参保补费政策,制定完善医疗保险〃两定〃管理办法。完成机关参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推进建筑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落实〃同舟计划〃。

  2、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180元/月,为全省最高;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3000元。降低住院治疗起付标准,扩大医用材料支付范围,增加门诊特殊病种和慢性病病种并提高补助最高限额,将生育津贴纳入生育保险支付范围,在全省率先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失业保险金达到每月1500元。工亡补助金标准提高到700000元。积极实施新一轮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率政策,据测算,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工伤保险为企业减负3亿元,生育保险为企业减负4亿元,失业保险为企业减负15亿元,合计22亿元。继续实施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岗政

  策截至2023年6月,共审批5000家次企业稳岗补贴,涉及职工人数200万人。

  3、基金监管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健全社保基金预决算制度,建立了社保基金预算执行约束机制。加强基金运行分析,将基金结余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探索建立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公开选聘50名社保基金社会监督员。持续开展〃两定〃机构专项治理,严厉打击违规刷卡、骗保套现等行为,社保基金运行安全。

  4、经办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提升。社保经办综合柜员制成功上线运行,为参保群众提供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全新经办服务;推动社保经办综合柜员制升级提效,社保经办服务体系率先达到国家级服务业标准。

  (三)人才高地活力加速释放。

  扎实履行人才综合管理职能,按照〃扩量、提质、激活〃思路,统筹抓好各类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工作。

  1出台一系列人才新政。制定博士后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吸引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计划和专家选拔、职称评审、继续教育指导性意见,修改完善农村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推出《创新招才引智工作意见》等〃人才新政加强版〃制定《进一步加快人才汇聚若干措施》,协调政策落实部门制定配套解读细则。

  2、创新人才评价、激励、使用机制。深入推进DE人才分类认定,推出DE人才分类认定系统,制订《关于〃十佳〃奖项获得者进行D、E类人才认定的方案》,2023年上半年全市共认定DE类人才5000人。大力弘

  扬〃工匠精神〃,开展〃工匠之星〃评选活动,持续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大赛。

  3、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实施精准招聘,举办〃高端人才行〃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网络招聘会。主动承办、参与高层次人才新春联谊会、校园招聘等各项引才推介活动。高标准承办〃科技人才会〃、〃海外高层次人才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论坛〃等高端活动。2023年上半年,共引进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类人才16万人,培养实用性人才5万人。

  4、鼓励激励海夕卜高层次人才在创业兴业。设立〃优秀外国专家奖〃,5名外国专家获得市政府表彰奖励。开展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项目择优资助工作,在西部超导等单位设立〃人才工作创新试验基地〃。与全球最大人力资源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开展海外引才工作,全面推行工作网上申报。

  5、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牌、一园多区、错位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投资、市场运作〃四轮驱动〃模式,同步推动人力服务产业园区协同发展,依托各自产业基础,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形成了创业孵化、用工管理、人事代理、猎头招聘、管理资源、培训教育等完善的服务链条,实现了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目标,产业聚集效能逐步显现。

  (四)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深入实施人事制度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形成科学的用人和分配机制。

  1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坚持阳光考录,持续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2023年至2023年,全市行政系统公开招录公务员共2000名。二是坚持效能革命,稳步推进公务员管理改革。完善公务员公开选调和遴选机制,开展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实施“10000〃干部挂职计划和〃IOO工程",进一步加大公务员交流力度。三是坚持考核奖惩,有效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加强平时考核,规范各类评比达标表彰管理,深入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依法开展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四是坚持培训固本,着力提升公务员队伍能力素质。推行培训教育学分制,全方位、多举措培训公务员20000人次。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开展〃公务员大讲堂〃及〃送教下基层〃活动。五是坚持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持每年对全市区县和市级部门公务员法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六是完成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一是积极实施聘用合同制度。实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和签订聘用合同的工作人员达到了90%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推进分类招聘,实施精准招聘,2023年至今已为各类事业单位招聘8000人,招聘人员的学历层次逐年提升,高水平大学毕业的人数逐年增多。三是全力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精心组织稳慎推进,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已基本实现全覆盖。2023年出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动态管理试行办法》,赋予了事业单位更加科学灵活的专业技术结构比例设置,打通了专技、工勤与管理岗位之间的壁垒,激发了事业单位内在活力。

  3、继续完善以最低工资、工资指导线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为主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一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2023年5月起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800元,比2023年增长15%o二是发挥工资指导线制度指导作用。每年及时发布工资宏观调控目标,为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参考依据,指导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三是探索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每年开展企业薪酬调查,近两年共有3000余户次单位参加调查,涉及劳动者50多万人次。连续两年分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企业人工成本信息,为近800家企业提供薪酬管理和人工成本管理方面培训服务,引导企业进行科学的薪酬管理,优化人工成本管理,受到各企业的欢迎。四是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

  (五)和谐劳动关系得到巩固。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攻坚克难、坚守底线,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础更加牢固。

  1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完善。积极推进《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意见》出台,进一步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稳妥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大力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截止2023年6月底,全市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95%,工资集体协商签约率98%。

  2、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扎实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各区县仲裁院实体化建设率达到100%,同时在区设立了仲裁办案机构。鼓励和解、强化调解,建立了各级调解委员会和企业、行业(协会)、街道、社区等调解组织。积极发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成员单位力量,劳动人

  事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初步形成。加强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仲裁办案系统在仲裁机构全覆盖,以新举措提升新效能,以新效能推动新发展。

  (六)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始终把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奋斗目标,以强基础、转作风、优服务为抓手,不断提高人社领域公共服务水平。

  1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卡推广力度持续加大,发放工作稳步推进。推出手机APP,为群众提供10项服务。借助支付宝平台开通〃智慧人社公共服务平台"生活号,在支付宝〃城市服务〃中绑定电子社保卡,为参保群众提供10项服务。按照《人社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对局门户网站进行改版,网站栏目框架得到优化。网上服务大厅开通40大类业务网上经办功能,截至2023年6月底为企业和学校提供50余项服务,累计为单位和个人提供超过500万人次服务。

  2、法治人社建设成效显著。不断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力度,制定印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法治宣传教育五年规划》和市人社局年度法治宣传教育暨普法工作要点,对全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围绕普法重点,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突出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建立我局法律顾问制度,继续坚持人社干部参加行政诉讼案件旁听制度,编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3、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基本确立。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人力资源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和示范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00家,其中公共服务机构100家、经营性服务机构400家;全市从业人员共计10000余人。2023年度全年营业收入100亿元,实现年增长率30%,服务超过300万人次。

  三、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规划》实施两年多来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规划》的顺利实施。

  (-)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一是就业创业形势面临中美贸易摩擦冲击。当前我国仍处于转方式、调结构、转换动力的关键期,中美经贸摩擦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二是总量矛盾持续加大。高校毕业生总量连续三年在25万左右,新增人口中处于就业创业活跃期的18-45岁人口为30余万人,增量叠加,求职竞争压力较大,总量性矛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较为突出。三是结构性矛盾凸显。一方面,人才结构(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部分专业毕业生在较难就业。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不适应,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适应岗位时间周期较长、难于发挥专业优势等情况。

  (二社会保障服务面临较大压力。一是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人群和服务量迅速扩大,经办服务机构面临巨大压力;二是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三是提高统筹层次,要求加快实现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四是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推进服务保障规范化、标准化任务繁重。

  (三)人才强市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当前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

  (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难度较大。一是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在合同管理上,有的单位对聘用合同的作用还认识不到位,合同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在人员管理上,区县岗位设置管理还没完全到位,岗位管理基础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确立。二是事业单位整体改革需要配套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需要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社会保障、财政体制、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等领域的改革相配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单兵突进,制约因素过多,改革深化难度大。

  (五)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一是随着新业态大量涌现,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更加复杂,企业用工形式更加多样化,劳动者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增加了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二是企业的不规范管理、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以及劳动者不诚信等现象依然存在,劳动人事争议趋向复杂化。

  (六)公共服务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人社领域的信息平台建设、内部数据共享机制、事权下放创新等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试点工作仍需加大推进力度。二是随着近几年人社事业的迅猛发

  展,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基层经办人员编制已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求。为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招录了一定数量的劳动保障协管员。但因其待遇较低,造成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影响到了经办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四、进一步实施好《纲要》的主要措施

  〃十三五〃后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围绕奋斗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化社会保障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加强人社系统行风建设,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诠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以《百万大学生留就业创业5年行动计划》和《雁归行动计划》为牵弓I,进一步完善支持扶持政策统筹推动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二是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大力开展大学生〃开学季〃〃毕业季〃系列活动,广泛组织〃创业大赛〃〃求职大赛〃,隆重表彰〃工匠之星〃〃创业明星〃〃最美农民工〃,在全市营造浓厚的就业创业氛围。三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树立〃技能就业〃的良好导向,推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技工教育赋能工程深入开展,探索推进技工院校结构性改革,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下大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四是打赢就业扶贫攻坚战。持续深化就业扶贫劳务协作,积极探索就业扶贫新模式、新举措,突出贫困劳动力精准帮扶,切实增强就业扶贫的针对性。

  (二)全力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把民生安全网织密扎牢,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稳定预期和安全预期。一是持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按照中省部署,贯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二是完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制度。继续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在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三)全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持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加强职业资格监管,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办法落实,加大人才工作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力度。二是拓宽招才引智途径。坚持〃内留外引〃的思路,持续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新政,以〃高精尖缺〃为导向,精心组织开展赴外精准招聘活动。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工程,加大博士后创新基地建设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扎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全面落实聘用制度,继续推行岗位管理,适度调整优化基层专业技术岗位中、高级结构比例,继续实施〃引凤工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实施精准招聘,提高招聘质量和效率。

  (五)注重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切实发挥工资收入分配对整个收

  入分配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统筹平衡各方群体利益关系,着力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一是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作总量管理。二是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制度。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化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六)着力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把风险防控摆在首位,源头治理、防微杜渐,妥善处理突出矛盾,切实维护好、保障好劳动者合法权益。一是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健全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劳动关系协商机制,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促进劳动关系共建共治共享。二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举报投诉、〃双随机〃监管、执法协作等工作机制,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下大力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深入实施治欠保支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办公常态化运行效能,落实属地责任,强化督导考核,确保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资。

篇六:十四五专项人次计划

  

  人社局十三五总结十四五规划计划

  “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一)“最多跑一次”改革扎实推进。大力推进“六个一”工程,提升人社服务品质。一是办事一次不跑。通过办事情形颗粒化、表单填写简易化、事项查询便捷化,实现服务事项X%网上办和掌上办,网上办结率达X%,网上办件量达到X.X万件,人社服务窗口由X个减少至X个。

  二是监管一网通管。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市行政执法监管平台为基础,创新监管方式,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实施“掌上执法”,将X条行政处罚、欠薪逃匿等信息归集至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应用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开展工资支付双随机抽查、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等X家次。加强工资支付监管,采用“智慧监察·阳光支付”系统,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安心工资卡”欠薪预警机制,实现新增在建工程建设项目全覆盖。

  三是需求一号响应。变“企业有困难找政府”为“企业有困难政府来解决”,实现企业需求快速响应;“上家门、进村门、到厂门”为企业群众提供服务,组织上门办X批次、服务群众X.X万余人次,实现群众需求上门服务;推动在建工程项目农民工工资统一社保卡发放,确保农民工按时足额领取工资,X个新建工程项目X名农民工通过社保卡发放工资X.X万元,实现农民工需求有保障。

  四是信用一网通享。按照“你承诺、我先批、事后审、失信惩”的工作思路,X个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容缺受理、信用审批,累计办理许可业务X件,X件因失信被撤销行政许可。实行信用信息归集,将拖欠工资等X条不良内容上传市信用共享平台,信用扣分处理X个用工不规范的在建工程项目。加强信用核查在日常行政服务中的应用,平均每月检查应用X起。

  五是政策一次到位。X个人社事项上线X政务服务网“一网通服——X市政策服务平台”,实现涉企政策集中发布、无感推送、网上兑现。充分运用网站、自媒体等开展线上人社政策宣传,组织业务骨干走企入村,在各镇街、企业举办X场宣讲会,实现人社政策信息“上网下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资金发放准确性,X项财政补助资金全部通过社保卡发放,实现自然人财政补贴资金社保卡“一卡通”。

  六是服务一生相伴。创新推出“无感智办”,服务前移,通过人工智能分析主动作为,在当事人符合法定条件时提供即时智能服务。目前已梳理X个事项,X.X万人实现无感智办。

  (二)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X.X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X%以内。我们从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稳定工作的期盼着手,统筹推进各类重点群体就业,织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线”,织牢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纬线”,托住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底线”,促进社会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入实施“就业扶贫”,通过组织专场招聘、开展政府雇员国企人员定向招聘、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技能培训等方式,帮扶X名低收入家庭劳动力成功就业,实现低收入家庭符合就业条件劳动力百分百就业。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支持大众创业政策,认定市级众创空间五批X个、X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X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X家。十三五以来组织创业大赛、沙龙、论坛等各类创业活动X余场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大赛”,“创业X”品牌在国内外日益浓郁。

  (三)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紧紧围绕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目标,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目前,全市有大中专以上学历人才X.X万人,专业技术人才X.X万人,高技能人才X.X万人,“十三五”以来柔性引进两院院士X人、引进培养“X”专家X人,X名外国专家获“西湖X奖”。制订出台《关于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若干意见》,推出了“大专以上的人才子女入学问题全部解决”“大专以上的人才住房全保障”等X条涵盖创业创新资助、生活服务保障的“人才新政”,全面保障人才“衣食住行文教卫”七大生活需求。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占地X亩、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的人力资源产业园于X年顺利启用,目前已集聚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X家,获批成为X省级人力资源产

  业园。

  (四)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积极化解各类劳动纠纷,建立劳动监察网格化预警机制,实施租用场地经营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开展建设领域工程款和工资款两条线拨付试点。十三五以来,立案查处劳动违法案件X.X万件,为X.X万名职工追回拖欠克扣工资X.X亿元。及时稳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将劳动争议调解纳入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实现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X调解、仲裁调解五大调解的联合及由司法、工会、工商联、企业家协会、法院联手提供的“大维权”服务。十三五以来,仲裁机构受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X件,办理结案X件,整体结案率达X.X%,其中以调解方式结案X件,调解率达X.X%,涉案金额达X.X亿元。

  (五)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率先开展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建立全民参保动态管理机制,打通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转换通道,实现城镇职工、城乡居民、被征地农民三类养老保险之间的有效衔接,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X%以上,基本实现户籍人口参保全覆盖。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开发社会保险业务操作信息系统,使用业务经办人员CA认证系统,努力从源头和各个环节上堵塞漏洞,规范工作程序,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的风险,确保基金安全。依托社保基金监管软件平台,加强非现场监督,及时排查重复参保、重复领取、死亡冒领等疑点核查。

  (六)人事管理更加规范有序。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公开、公正、公平、择优招考事业单位人员,循序渐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强化能力建设,规范工资福利,全面推进阳光人事。启动实施专才特聘,为优化事业单位人才结构,大力招引名校优生,我市自X年起组织用人单位,深入X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专才特聘,先后聘用X余名优秀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工作。加强人事考试标准化考场建设,提升人事考试服务能力,严格落实人事考试内控制度,进一步加强人事考试工作队伍建设,保障人事考试安全运行。

  四、“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一)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优先战略。一是加大政策力度稳就业。进一步加大失业保险促进企业稳定岗位的政策力度,提高援企稳岗整体效能,切实援助企业摆脱困境。对符合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员工队伍稳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强化企业的用工主体作用,提高企业职工岗位的稳定性。二是建立全方位就业帮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社保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微企业工作。稳步推进大学生就业见习工作,加强就业见习管理。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鼓励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做好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的就业帮扶工作,举办低收入家庭劳动力专场招聘会,发挥公益性岗位的托底安置作用。围绕民生“短板”领域,拓展公益性岗位。三是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补贴等创业政策。开展“互联网+”创业培训,推广更为灵活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扩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享受对象范围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平台建设,强化平台的项目孵化能力与水平。大力组织创业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创业活力。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进一步完善各类养老保险的转移、衔接制度和办法,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二是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围绕《工伤保险条例》贯彻实施完善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力度,重点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参保率,争取做到全覆盖。积极探索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持续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做到应保尽保。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适时提高以上三个险种的享受待遇。三是扩大资金来源,加强

  基金监管。按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要求,在个人账户逐步做实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探索和完善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方式。按照“分段把关、分人负责、相互制衡”的社保经办管理模式要求,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把依法行政、内控管理、严格监督、透明运行贯穿于各类社会保险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形成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社会保险资金监督体系。

  (三)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千企万岗百校行”、“高校学子X行”等活动,为企业引才提供渠道。举办旅外博士专家项目接洽会、人才项目路演等活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助推人才强市建设。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开放、更有力度的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工作体系。建立动态的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紧扣产业人才需求,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三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加强人才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推进“给每位创业者一张床”改革,拓展人才子女入学解决途径等。打造“i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一次推送、人才服务一网通办。建立人才服务专区,实时为各类人才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四是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组织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X岁以下登记失业人员参加技

  能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困难家庭成员再给予生活费补贴。

  (四)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全力打造集基层调解、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于一身的“一体化”工作新模式,实现“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劳动纠纷。一是打造“一站式”服务。市、镇(街道)两级分别建立根治欠薪“一体化”工作中心,在市劳动监察大队、各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分别设立劳动纠纷投诉举报窗口,引导有条件的网格(工作片)、村居(社区)设立接待窗口,统一受理劳动纠纷化解诉求,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形成“八统一”工作标准,全科受理,一站式服务,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处置、内部流转服务、异地联动通办”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每个镇街至少配备X名以上专职根治欠薪工作人员。二是着力“一揽子”解决。树立“调解优先、执法仲裁断后”理念,实行基层调解、监察仲裁之间互联互通,实行多部门共治共理,建立以镇(街)政府为核心,劳动监察、仲裁为骨干,公安、司法、综治为有力支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劳动纠纷化解机制,提高非诉调解的能力和效率,将劳动纠纷就近就地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一般性劳动纠纷通过基层四个平台指派到镇街、网格调解,X个工作日内无法解决的,按照“依法分类处理”的原则,进入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法定程序处理。

  (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提升智慧社保经办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保领域的广泛应用。全面推进社保经办服务迈进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更优质的信息化新时代。二是着力夯实镇街基层经办平台。深入拓展社银合作,积极将经办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网络。三是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与社区建设进程相适应、规章制度完善、服务程序规范、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篇七:十四五专项人次计划

  

  国家教育“十四五”规划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究发布时间:2022-06-10T08:11:48.920Z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4期

  作者:

  张晋雯[导读]在推动“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下各高校工作的重点

  张晋雯

  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750001摘要:在推动“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下各高校工作的重点。人才培养规划作为高等教育战略规划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培养的质量具的中国工具。它对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高人才培育的质量,针对我国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以期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思路。

  关键字:“十四五”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改革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能够积极引导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也是每所高校发展的重要依托[1]。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的需求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2]。人才培养规划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肩负着培养什么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完善和提高的必修课[3]。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也存在面向国家需求、尤其是地方社会的发展需求不够;学科建设滞后于知识生产的发展,对创新发展的支持不足等问题,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屡见不鲜[4]。本文就地区性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研究如下。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升级,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应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具备社会责任、创新精神,法制意识、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领军型人才[5]。在新时期地方高校只有找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并适时创新,才能有效提高人次培养质量。

  (二)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合理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各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每四年进行修订。一是深化大类招生改革。按照专业大类招生,改革招生制度,尊重个性发展,逐步改变“一选定终生”的状况。二是对人培育养机制的建设,建立协作教育的多元培养模式。构建科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构建"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深度的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结合在一起,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二、专业建设(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布局新兴战略性产业,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增、撤、并、转”等举措,停办、撤销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度不高的专业,增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办学质量。

  (二)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建设责任意识

  制定专业负责人管理制度,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由专业负责人带头起草拟定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等文件。落实培养方案的执行,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内容、方法、方式,开展课程建设;加强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推进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学科和本科专业的联动,整合学科和专业的高质量资源,从而促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重新定位和梳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硬件等进行优化,推进专业建设指标体系符合知识、能力、素质的协同发展。深化应用性强、与本地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转型试点。

  三、课程建设

  (一)提高优质课程建设

  对接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大力建设“一流本科课程”。进一步完善本科“一流课程”的规划方案,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以精品课程为抓手,不断丰富课程内涵,打造一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二)推进通识课程改革

  重新构建通识课程架构,促进通识课程改革。借助国家学堂在线、爱课程(中国大学MO0C)与edX等平台课程资源,满足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通识课程的传统授课方式、手段的改革,为通识教育的设置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三)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并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推进集智慧教学、人员考勤、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智慧教室建设,引入"互联网+"课堂互动教学软件,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推广研讨式、混合式、翻转式教学[8]。

  四、实践教学建设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构建多元化、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体系。有效推进各级各类实验室的认证、整合;推进实验课程改革,构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搭配合理、有序衔接的实验项目体系;建立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实验室信息化数字平台,逐步建立实验教学常态数据库,形成覆盖实验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教学体系;提升实验教学开放共享水平,实现所有实验室面向本学科全面开放共享。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优质在线课程,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一是构建高校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成“智慧教学云

  平台”,推动翻转课堂和智慧教室建设,构建构建“互联网+”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建设。促进学生增加真实化的虚拟空间沉浸体验,推进教学教育进一步改革[6]。

  五、积极推进各专项改革

  (一)加强教学改革研究

  关注追踪国内国外教学改革动向,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开展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改革,给予教学改革项目一定的经费支持,加强对改革过程和成果的管理,及时将研究成果结合并应用到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展开多种多样化形式的课程研讨会和教学方式培训会,为教学改革奠定基础。积极促进混合式教学的推广,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二)改进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核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设计科学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过程。适当提高学业挑战度,进一步强化课程考评机制,在考评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在考核过程中,从以往的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考试形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通过作业、读书报告、学科活动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形式,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推行学分制改革

  深化学分制改革,扩大学生对学科和专业选择的自由性,建立一个更加灵活的选课机制。在机制下,学生能够自主的对课程、教师、听课方式等进行选择,实现课程的自主修读。建设以学年注册、学分收费、学分毕业、绩点授予学位的学籍与学费管理机制。参考文献:[1]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陈宝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成教育强国[J].旗帜,2020(12):8-10.[3]陈德玲,刘冬燕,张国宾,等.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8):63—65.

  [4]段春莉.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探析[J].教育观察,2017(12):3—4[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熊宏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助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5):1-4.

篇八:十四五专项人次计划

  

  人社十三五总结十四五规划计划

  “十三五”以来,县人社局坚持稳中求进、进中争先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人才优先、民生为本,突出重点,奋发有为,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现就“十三五”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进度。(一)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渠道明显拓宽,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X至X年,城镇新增就业实名制登记均超额完成当年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X%以内。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X人次,兑现各类补贴X.X万元。开展“春风行动”暨沪遵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易地扶贫搬迁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就业扶贫日”等活动X余场。

  开展就业扶贫车间创建工作,认定就业扶贫车间X家,吸纳贫困劳动力X人,认定X彩阳电暖科技有限公司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认定X省恒鑫源实业有限公司为市级扶贫车间和县级返乡农民工示范点,认定X家省级就业扶贫车间,建成X个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点;建成X个村级创业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开发就业扶贫专岗和公益性岗位已安置就业扶贫专岗X人,公益性岗位X人,实现贫困人员家门口就业,向易地搬迁安置点集中推送就业岗位X万个,电话跟踪服务X余人次。

  (二)人才队伍建设、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统筹推进。X至X年,公开招聘事

  业单位工作人员X余人(X年公开招聘X人正在资格复审阶段),引进硕士研究生X人。为全县人才工作桎梏打破缺口,草拟全县人才柔性引进办法。X家机关事业单位完成机构改革定编定岗工作,X个乡(镇、街道)新成立退役军人事务站。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完成进度X(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扩面参保和待遇水平不断提高。X至X年,启动全民参保登记,全县扩面参保工作有序推进,全县参保达X万人次。基本养老待遇逐步提升,按时足额发放社保待遇X亿元。为困难群体(低保人员、特困人员、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重残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X.X万余人次共X万余元。持续降低社保费率,工伤、失业保险费征收继续按阶段性降费比例执行,养老保险费征收单位比例从X%降至X%,全县X家参保单位减负少缴社保费共X.X万余元。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退休和在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X.X万余人的信息采集,发放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经办工作逐渐规范化。

  (四)不断理顺机制体制,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扎实开展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X至X年,依法立案受理欠薪案件X件,涉及X人X.X万元。全力推进“一金三制”工作,基本实现在建项目实名制管理。依法开展工伤认定工作,受理工伤案件X件。依法办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X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X.X万余元。

  二、“十四五”及X年工作打算。我县“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

  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为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造就规模宏大、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格局基本实现,新增就业稳步扩大,就业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X.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体系比较健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管理服务高效便捷,突出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养老保险实现城镇和乡村全覆盖,进一步扩大各险种参保覆盖面,稳步提高待遇水平,待遇人员持卡率X%以上。

  X.就业稳步扩大。到X年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X%内,主要通过劳动力转移外出就业X万人左右。争取政策支持,及时兑现创业奖补和贴息贷款支持,鼓励和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X万左右,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紧围绕产业调整和新农建设促进就业X万人左右。到X年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以内,外出就业在X万人左右,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创业条件更加成熟、创业分为更加浓厚,创业政策更加积极高效、力争创业人数在X万人左右,带动就业X万人左右。培养专业农民、新型农民、农旅接合经济新模式,促进就业人数在X万人以上,基本削除长期失业人员的存在。城镇新增就业到X年确保新增就业X人左右,到X年确保新成长劳动力实现就业,

篇九:十四五专项人次计划

  

  毕节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为提高全市人力资源开发质量,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按照国家和省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部署,根据《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毕节市人力资源开发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面临的形势机遇

  (一)发展基础

  1.人力资源整体结构和素质持续优化。截至2023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0.1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16%,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生常态化动态清零,义务教育入学率较“十二五”末显著增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07%,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的1.91%。15岁及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7.71年。年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1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培训8.17万人次。有17.80万余人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Q建成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个。

  .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末,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9.58万人,完成“十三五”目标数36万人的109.9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26万人,是“十三五”目标数4万人的206.5%;城镇登记失业率3.76%,控制在“十三五”目标数4.5%以内;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187.69万人,完成“十三五”目标数180万人的104.27%o建成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截至201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85.63万人,超期完成《毕节市"十三五""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建设

  目标,是“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62万人的138.11%o每万人人才资源数达1275人】,是“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900人的141.67%o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分别达到10.34万人、18.58万人,是预期目标6万人和14万人的172.33%和132.71%;农村实用人才32.07万人,按照复合增长率计算,2023年预期值为36.27万人,超额完成35万人的目标。全市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769人,是“十三五”目标任务300人的256.33%。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3740人,超额实现“十三五”10000人左右的目标任务。

  .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围绕人才服务管理、人才激励、人力资源市场培育、就业创业、劳务组织化等五大政策体系,先后印发了《毕节市"十三五”促进城乡就业创业专项规划》《毕节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助推打赢“113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毕节市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全市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康有序推进提供了政策支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开发了护洁、护路等“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助推脱贫攻坚。构建了市县

  12019年人才数为85.63万人,当年的常住人口总量(即人力资源总量)为671.43万人,2019年劳动年龄人口即18-60岁为56622万人。数据来源: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毕节市人才统计数据。

  乡村四级劳务组织化体系,提高了劳务组织化程度。实行了人才“绿卡”制度,建立了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医疗人员薪酬制度,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建成贵州省毕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5.东西部协作长效机制基本确立。在国家扶贫协作的大部署下,毕节和深圳、广州分别于1996年和2016年建立起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关系,本着指导与协调并举、“输血”与“造血”并举、打造示

  范与辐射并举的原则,积极推动党政干部、医院院长和学校校长“两长”、专业技术人才交流互派互挂等工作,加快建立劳务协作网络,协助、配合毕节市在干部培训交流、专家智力支持、人才平台建设、人事考试合作、人力资源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存在问题。一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较低。人才资源仅占人力资源总量的12.75%,占劳动年龄人口的15?12%2,低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制定的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16%的目标。二是人才资源供给不足。专任教师和卫生技术人员等基本公共服务人才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才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三是人才引进政策激励不到位。工资待遇不高、职称评聘有瓶颈、工作生活条件待提高、编制管理待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到毕节工作的突出问题。四是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人力资源流动配置

  22019年人才数为85.63万人,当年的常住人口总量(即人力资源总量)为671.43万人,2019年劳动年龄人口即18-60岁为56622万人。数据来源: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毕节市人才统计数据。

  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高中阶段“职普比”(即一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的比值)不合理,仅为4:21,远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六是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工资收入水平、教育设施、医疗服务等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拉动不足。

  (三)“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形势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

  展理念的示范区”,赋予了毕节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使命。202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的重大时刻视察毕节,更是给予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巨大鼓舞,在“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刻为毕节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促进内生循环、探索新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手段,毕节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充分释放;随着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支撑毕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随着“科教兴毕”“人才强市”“健康毕节”“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入实施,贯穿全生命周期、统筹城乡的毕节人力资源开发新体系将逐步确立,毕节人力资源开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还必须看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不稳定因素正在加剧,加之新冠疫情常态化的影响,国家促进内部循环的战略方向的调整,以及如何将人力资源开发与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有机结合,都是推进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且毕节人力资源开发还面临工作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大”而不强、“高端”供给不足与“初端”存量宏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亟待解决。”十四五”期间,毕节人力资源开发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攻坚克难、创新发展,努力构建人力资源开发新体系,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市到人才资源强市新跨越。

  二、“十四五”人力资源开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力资源开发重要论述精神和努力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为重点,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质量,统筹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示范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点站位。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根基性工作,贯穿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各个方面。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有关

  “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示范区”建设全局中找准工作定位,不断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方式和治理机制。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力资源开发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价值,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财富”“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人人都做贡献、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始终把培养人、发展人、激励人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释放人口红利,统筹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以高质量人力资源开发支撑“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Q

  ——坚持改革创新。发挥“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进一步破除制约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实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强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就业优

  先、健康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中,探索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毕节模式”和毕节经验。加强政策创新的集成与协同,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与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工作关联复合,探索建立贯穿“职业(岗位)开发、职业教育培训、就业创业、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遵循人力资源开发规律。持续强化基础教育,调整和优化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结构,夯实人力资源开发基础。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增强吸纳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就业公平。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城乡劳动者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增加高端供给。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进和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协同联动、方便快捷、线上线下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公共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人力资源总量规模、结构分布、质量效能实现跨越发展,人力资源发展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发展、绿色生态发展的协同性大幅提升。

  ——人力资源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性稳步提升,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35万人,劳动人口人均产值和第三产业人才总量保持稳步增长。

  ——人力资源质量不断提升,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每万人人才资源达1800人,15岁及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8.5年左右,社区、乡村和企业生产一线人力资源质量有较大提高,公共部门和重点产业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结构呈现优化态势。

  ——人力资源效能明显增强,人才发展比较优势日益凸显。人才

  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产学研用合

  作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城乡人力资源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表1毕节市“十四五”期间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指标

  城镇劳动者的总量(万人)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总量(人)

  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万人)

  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党政人才总量(万人)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万人)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万人)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万人)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占比(%)

  全市15岁及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2019年

  204.485.63127518.522.512.1310.3432.00.623.914.87.712025年

  212.613518026452.217.4326.418.5三、重点任务

  (一)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是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3,是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

  3《国家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3)》。

  量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坚持高端引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带

  动人力资源整体性开发。结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要求,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和教育培养链相衔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更大力度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人才发展政策集成创新,在特色产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民俗文化旅游人才等队伍建设以及多党合作、东西部对口支援协作开发人力资源体制机制等方面,探索形成可示范可复制的“毕节模式”和经验。

  (二)深入实施“科教兴毕”战略。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建设,加快县级科技馆的建设。积极培育公众的科技意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发挥教育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解决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构不合理、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短板”问题。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职业教育院校和技工院校建设,培养一支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促进人才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在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继续教育以及建立健全终身教育制度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方面打破部门“职能局限”,加强顶层设计、系统集成、协同配合、一体化发展。重视和发挥社会力量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独特作用。

  (三)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完善宏观政策支持、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创业带动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面向企业职工、重点群体的专项培训计划。实施“头雁领飞”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回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快打造具有毕节特色和技能优势的“毕节工匠”“赫章建筑工”等地方特色劳务品牌,以品牌提素质、促就业,建成服务全省和全国的人力资源输出基地。

  (四)深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必经之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开发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视并大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培养造就乡村产业振兴人才、乡村基础教育人才、乡村社会治理人才、乡村文化传承人才、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立足基层建功立业的激励政策。

  (五)深入实施东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对口支援协作战略。巩固“十三五”深圳?毕节和广州?毕节对口支援协作的成果和经验,以集成化、常态化、长效化体制机制为重点,深化深圳?毕节、广州?毕节人力资源开发对口支援协作向更高水平发展。贯彻落实《深圳市与毕节市对口支援战略合作框架》和《深圳?毕节人社系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协议》,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毕节驻深圳劳务协作工作站等人力资源开发载体、平台对接。加大毕节与深圳、广州干部培训交流、专家智力支持、劳务协作等工作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监测预测,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四、主要举措

  (一)实施推进全民素质提升计划。持续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加强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和出生缺陷防控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优生优育保障服务,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

  系。持续实施教育提质工程,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着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持续实施科技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在巩固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素养。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基层乡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实施职业教育倍增行动计划。调整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的招生比例,加大扩招力度,争取逐步缩小高中阶段“职普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依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大力发展“四化”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依据职业(岗位)技能等级标准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行职业教育、技工教育“1+X”证书制度。以支柱产业和优势专业(群)为基础,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引导县域职教园区错位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依托职教城、职业院校创办“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普及职业知识,倡导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落实院校办学自主权,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口强“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教育培训社会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发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

  (三)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面向农民、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企业员工、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持续实施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专项培训计划。鼓励支持企业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在重点企业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以支柱产业或产业集群为依托,实施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计划,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着力打造毕节技能人才品牌。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训练院、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站所、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以工代训的实施办法。建设职业技能“学分银行”,实现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证书等“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衔接、积累、认定、转换,搭建终生教育和终生职业技能培训“立交桥

  (四)实施促进城乡就业创业专项计划。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建立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引导共享经济、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以及零工经济多元发展。实施农民工稳就业专项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建筑、机械、维修、家政、养老、餐饮、保安、物流等劳务输出人员规范化培训,以及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络直播销售员、汽车代驾员等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制定劳务输出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与管理办法,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新、离岗创业管理办法,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创业或以科技特派员、科技副乡(镇)长、技术顾问等形式到基层转移转化技术成果或开展智力服务。推动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平台与深圳、广州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对接。统筹做好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健全就业援助机制,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

  (五)实施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行动计划。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既重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又重视技术熟练劳动者、乡村实用人才、社会治理人才、文化传承人才、以及康养等新就业形态领域人才开发;既重视培养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又重视培养使用本土农业现代化、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和城镇化建设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完善市管专家认定办法和科研评价办法,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释放创新活力。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分类制定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和学习成果认定标准,促进继续教育学习成果与职称评审、职业资格认定标准相互衔接。深化职称改革,落实单位职称评审自主权。落实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落实工程技术领域技能人才评价与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相衔接的政策。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建设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事业单位在绩效工资总量和工资总额范围内的分配自主权。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

  (六)实施“智汇毕节”行动计划。聚焦毕节振兴发展的核心任务、突出矛盾、热点问题,大力实施“智汇毕节”行动计划,用足、用好、用活国家、贵州省和毕节市现行高端智力资源汇聚政策。研究制定柔性引才引智实施办法和激励保障措施。积极探索实施项目引才路径,建立“智汇毕节”人才工作平台,支持各类用人单位设立“智汇毕节”人才工作站。建立“智汇毕节”微信公众号,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水平。编制发布急需高端智力支持需求目录,并定期面向社会发布。建立公共服务共享专家人才库,吸引退休教师、医生、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来毕节提供有偿服务或志愿服务。对接各级各类

  专家服务项目、挂职锻炼和对口帮扶项目,吸引各类人才到毕节开展咨询服务。支持各方面人才通过“互联网+咨询”方式为毕节提供志愿服务或兼职工作。继续实施“雁归兴毕”工程,促进毕节籍大学生、青年创业者、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返乡创业。

  (七)实施青年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加大青年英才培养工作力度。围绕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建立多层次、分渠道的青年英才培养体系。重视青年人才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吸纳,加强青年人才的思想引导。健全青年人才的选拔、评估、激励机制,建设优秀青年人才储备库。推动护理、幼师、导游、工业操作、茶酒烟品鉴等领域的职业技能竞赛。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建设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完善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孵化机制,依托科技示范园、众创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平台,提供政策、资金和配套服务。

  (八)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乡村产业人才、乡村社会治理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经纪人才、乡村基础教育和卫生人才、基层文化传承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基层一线教育、科技、医疗、农技等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按照“双定向”(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原则,进一步改革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办法。落实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须有相应基层工作经历的规定。落实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直接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4。根据十大员转岗需要及技能提升需求,分期分类组织培训。继续实施“头雁领飞”行动,加大农民就地创业、返乡创业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推进以易地

  搬迁户、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重点的职业技能规范化培训。加大对农民工就近创业、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建立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优化人才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人力资源公共服务项目向基层延伸,推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

  (九)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化发展行动计划。围绕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和人力资源开发需求,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化发展。依托“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万名专家服务基层”等载体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吸引专业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落户毕节或在毕节设立分支机构。深化毕节与深圳、广州等地人力资源产业园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分园和定制服务等模式,构建开放性、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做强毕节人力资源服务集团,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全链条的人力资源开发运营新模式。搭建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服务平

  台,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与重点产业集群对接融合,打造虚拟人力资源服务园区。完善职教园和高教园市政配套,积极推进教育园区与人力资源服务园区融合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就地就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以教育培训为牵引的特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体系。

  4《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允许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的意见》,2023年7月。(十)实施东西部人力资源对接计划。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接,深化人力资源开发对口帮扶合作集成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依托广州、深圳相关产业基地,实施广州、深圳与毕节产业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的策略和措施。运用“互联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实现广州、深圳与毕节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推动广州、深圳与毕节在劳务输出人员职业(岗位)目录、职业技能培训标准、技能等级认定证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人力资

  源服务业规范规程等方面实现“五对接”。聚合广州、深圳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类别,成立毕节劳务输出人员劳务派遣中介服务机构和驻广州、深圳劳务输出人员服务站,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组织、发改、财政、教育、科技、人社、工信等部门参加的市人力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全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市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协调机制,就职业技能标准开发、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招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招摹与管理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系统集成、协同配合。

  (二)强化责任落实。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将《规划》实施情况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年度考核、中期考核和终期考核评价机制Q各有关部门要立足《规划》的总体布局、责任分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方案和具体措施,明确各项改革路线图、时间表,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工作进展与工作绩效,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单位科室和责任人。

  (三)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与职普招生规划、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招生比重相联动的财政投入机制,切实保障职业和技工教育的教学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及教职工待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形成企业、职业院校、教育培训社会组织和企业职工共同参与、多元投入的职业教育培训格局。中小微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提取使用的教育培训经费向一线职工倾斜。

  (四)全面落实人才待遇。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建立高层次人才享受优惠政策“绿色通道:设立高端人才服务管理工作

  站,为全市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询、“优才卡”享受待遇相关业务办理、投诉受理等“一站式”服务,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之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公务人员工资福利水平,落实基本工资定期调整机制,对部分高端专业化人才探索实行特殊工资政策。健全企事业单位人员薪酬制度。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收益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认真落实养老、工伤、失业、医疗和生育等社会保险措施和最低工资保障政策,切实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

  (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扩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强化典型示范、突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典型经验和良好成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氛围。

篇十:十四五专项人次计划

  

  十四五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秉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建设“教育强县”和普及幼儿教育三年教育为契机,在局党组的的恰当领导及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的恰当指导下,以“弱管理、揪质量、保与平衡、促发展”居多线,抓好学校内部管理、质量提升和学前教育建设,推动我县基础教育身心健康、平衡、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学前教育:实行学前教育XX年度建设计划,改扩建不好武源、万水、土地、水东中心幼儿园等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30所村级附属幼儿园,保证适龄幼儿拒绝接受三年学前教育率为超过65%,拒绝接受一年学前教育率为超过99%以上。指导建立4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和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

  2、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入学率100%,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推动建好特殊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城镇达到75%,农村达到60%。

  3、高中教育:高一招收新生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超过人;促进普通高中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保证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年检合格以上。

  4、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小学生100%、中学生达99%,学生犯罪率为零。

  5、学生体质身心健康合格率: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证体质身心健康合格率城镇中学生98%,农村中学生96%,城镇小学生96%,农村中心小学93%,村级小学92%。

  6、教育质量:小学合格率98%,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一次性合格率95%,7a人数达到1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90%以上,高考本科上线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狠抓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按规定开齐所有课程,力争体艺活动参加市级竞赛参赛项目和获奖人次有所增加。

  三、工作任务与措施

  (一)紧抓机遇,促进各级教育均衡发展

  1、学前教育必须存有新举措

  一是搞好中心幼儿园建设。实施学前教育XX年度建设计划。做强公办幼儿园,力争改建好武源、万水、土地、水东中心幼儿园和禾鱼完小附属幼儿园等31所村级附属幼儿园,努力提高学前三年普及率。召开学前教育现场会,全面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学习资兴、苏仙安仁县、宜章县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中好的经验,创建4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二是规范幼儿园日常管理。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按照《湖南省幼儿园办园标准》和《湖南省简易幼儿园基本条件》等要求,建立幼儿园建设和管理指导、检查、考核与评估机制。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保教水平。对民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分别进行量化评估检查。对于办园、办班不合格的幼儿园、幼儿班进行整顿,限期整改到位,以达到端正办园思想,规范办园行为,改善办园条件的目的。建立幼儿教师用书及教育教学资源审查制度,全县所有学前教育机构都要使用省教育厅推荐的幼儿教材。充分利用郴州市幼儿园网上管理系统构建覆盖全市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办事效率。尝试幼儿园划片招生,杜绝恶性竞争。入园年龄不低于3岁,民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小学以及今年改扩建的村级附属幼儿园逐步取消附设的学前班。三是积极扶持与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努力争取资金用于扶持和奖励民办幼儿园,着力提高硬件设施好的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力争新批规范化民办幼儿园4所。四是促进学前教育向前延伸。探索0―1岁以医为主、教支援医,1―3岁以教为主、医支援教的医教结合新模式,尝试构建3周岁以下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成立县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中心和县婴幼儿保健指导中心,为婴幼儿早期教养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早教指导站可依托幼儿园成立,保健指导站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

  2、义务教育必须存有小发展

  一是进一步理顺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完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突出解决农村学校资源配套问题,积极推动城乡骨干教师均衡配置,因地制宜,区域推进,逐步提高;优先扶持薄弱学校,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二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残疾少年儿童受教育权益;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其入学保障和教育管理;探索进城务工和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三是巩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真学习外地课改经验,努力培养课改样板校,打造有效课堂。四是推进中考制度、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导向作用,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五是加强学籍管理,启动学籍管理系统,严格控制学生非正常流动,加快缓解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进一步探索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启动扩容提质工程,努力增加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学位,实行划片招生,确保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就学权利。严格控制城区学校班额,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严格把关学生入学年龄,不准留级,确保不浪费义务教育资源。六是努力建成覆盖面广使用便捷的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管理。

  6、积极开展“6.26”宣传教育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7、组织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毕业证验证;

  8、举行中小学、幼儿园录取工作会议;

  9、组织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工作;

  10、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

  11、参加“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市级征文和演讲比赛。

  七月

  1、组织参加郴州市第十四届中小学幼儿园(英东杯)艺术节和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选;

  2、非政府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参加考试工作;

  3、组织参加市举办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班;

  4、积极开展农村骨干体育教师和身心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5、幼儿园改扩建建设督查。

  八月

  1、初中毕业考试生、地补考(上报组考方案);

  2、非政府出席郴州市第18届中小学生(英东杯)第一阶段运动会篮球、田径、健美操比赛;

  3、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秋季招生工作;

  4、积极开展国防教育,非政府高中新生军训;

  5、指导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秋季招生工作。

  6、积极开展全县中小学体育与身心健康教育科学论文评审活动;

  7、督促学平险理赔。

  九月

  1、组织收看“开学第一课”;

  2、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爱牙日”活动;

  3、开展防近宣传周活动;

  4、安全隐患排查;

  5、开展XX年秋季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学情况检查,做好开学情况数据汇总上报工作;

  6、积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7、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考试生、地补考;

  8、积极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和饮用水专项检查;

  9、开展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

  10、编辑组家长读本,短学校;

  11、迎接省项目园建设督查。

  十月

  1、组队参加郴州市第18届(英东杯)中小学、中职生运动会第二阶段(田径、健美操、乒乓球)比赛;

  2、非政府自学、贯彻落实幼儿园日常管理常规和教学常规,积极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家访进社区活动;

  3、开展学校体育、艺术、卫生专项工作督查;

  4、积极开展示范性家长学校评估环评工作和杰出家庭教育论文及百名杰出家长评选活动、推展工作;

  5、举办xx县第28届中小学生运动会;

  6、积极开展欢庆“建队节”活动及少先队辅导员培训;

  7、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8、非政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查;

  9、开展中小学学校管理视导。

  十一月

  1、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以及体卫艺与国防教育年终总结、报表上报等工作;

  2、非政府学前教育年终专项检查,积极开展农村示范性中心幼儿园评审工作;

  3、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查;

  4、指导积极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德育特色示范校、杰出德育案例评选活动;

  5、迎接市级示范家长学校验收。

  十二月

  1、总结XX年度工作,拟定XX年基础教育工作要点,开展年终考评;

  2、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3、组织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

  4、国家学生体质身心健康标准数据测试呈报考核(9.1-12.31)。

  教育时刻需要不断的变化,适应不断的形势的变化,在不断的前进中,我们有了更多的方向,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努力的目标,这些都是我们认为最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实在必行,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大踏步前进的动力。国家近年来一直在深化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提倡素质教育,希望国家教育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基础教育办公室已经就201X年的工作做好了准备。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魂”,坚持“自主创新”,启动并实施以“百堂新课改探索课”、“百项特色校本教研活动”为重要载体的“携手行动计划”,注重聚焦课堂,重视常态课建设、课程建设、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改革的积极效应,合力打造上虞课改品牌,积极推进我市课改健康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类培训、二次评比、三项研究、四大建设。

  1、一类培训

  做好面向教师的学科培训,面向教研组长的主题教研培训。

  2、二次评选

  (1)以“科学地教、有效地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上下半年分二期开展“上虞市中小学百堂新课改探索课评比活动”。

  (2)秉持“以校为本

  以效为本”的教研理念,在全市中小学中积极开展“百项特色校本教研评选活动”

  3、三项研究

  (1)深入细致搞好对课改实验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全市相同层面学校课改实验进展工作展开调研。通过调研和评估,及时总结、培育和推展成功经验;对发生的问公文频道题及时非政府力量展开研究并明确提出整改措施。

  (2)课堂教学策略和基本规范的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索课评选的.方式,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样式进行探讨,为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提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3)稳步积极开展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积极探索全面提高教师“常态课”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

  4、四大建设

  (1)课程建设。合理应用领域不好地方专题课程教材,着力健全教材建设。有效地鼓励学校合理地展开校本课程建设。

  (2)制度建设。重点是推进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通过“推进校本教研”主题征文、主题论坛等活动,推行10大措施做实校本教研,改变教研和培训的工作方式,以朴实的方式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3)队伍建设。通过培育、发掘、宣传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展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提升上虞教育在绍兴市乃至浙江省的影响力。

  (4)资源建设。合理规划,积极组织开发对教师有实际价值的课程资源,加强“课改在线”网站建设和利用,高质量地编印《上虞课改》。探索和研究促进城乡课改和谐发展的有效策略。

  三、工作精心安排

  一月:中小学第三届师徒结对满师及第四届师徒结对启动仪式

  二月:《上虞课改》09年通讯员工作会议

  三月:

  分段进行新课程主题式调研

  四月:

  省06规划课题《农村回去、村小新课程实行策略》部分成果共享资源

  五月:“科学地教

  有效地学”――中、小学新课程各学科探索课评比(一)

  六月:“大力推进校本教研”主题征文

  七月:“推进校本教研”主题论坛

  八月:“网上教研”的工作规律和模式积极探索

  九月:

  有效备课行动研究――各学科利用学区学科教研基地开展

  十月:“科学地教

  有效地学”――中、小学新课程各学科积极探索课评选(二)

  十一月:百项特色校本教研评比活动

  十二月:有效率的学生评价积极探索――中、小学各学科评价研讨

  在不断的教育改革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探讨的问题。有改革就会有问题。改革的变化怎么说也是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前进,也会导致一部分人的后退,就看能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了,相信今后我们基础教育办公室的工作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推荐访问:十四五专项人次计划 专项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