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关于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报告材料汇编

时间:2024-01-06 09:25:01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集)关于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报告材料汇编,供大家参考。

(合集)关于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报告材料汇编

关于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报告材料汇编(5篇)

关于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报告材料汇编

(5篇)

关于xx市贫困村脱贫后进行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xx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xx是革命老区,也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片红色的土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下,我市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贫困村稳定脱贫,贫困县接连摘帽。脱贫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边缘户和监测户及脱贫户如何不返贫?如何让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是当下脱贫村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市交易中心帮扶村xxxx村的脱贫工作实际和全国各地脱贫村乡村振兴发展为例,为我市贫困村脱贫后的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精准定位致贫原因

  xx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偏冷,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仅xxx天,灾害频繁、沟壑纵横、低温高寒、土地贫瘠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
大部分农民还是依赖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对新行业、新市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只有少数人敢于抓住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空前发展机遇,果断投资,拓展生产项目,发展养殖业、加工业。但经验不足、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影响不强、带动力不大,无法带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滞后;
特色产业缺乏,经济结构单一。大项目、主导产业、龙头产业偏少,已有的产业开发项目拉动作用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村合作社引领示范作用有限,联产联收、统购统销等农民合作渠道不太畅通;
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因残导致脱贫难,特别是分散供养五保户和部分低保户,年纪大,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再有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重。

  通过归纳总结,发现我市贫困村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农业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
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工作推行难;
农村环境问题仍突出;
三产融合程度不深。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
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乡村振兴建设目标还有不少差距;
农业服务技术力量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措施到位精准脱贫

  针对xx村的致贫原因,市交易中心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精准脱贫措施:1.精准识别,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做好扶助对象的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在工作中深入细致开展精准识别,用实际行动深刻践行习总书记“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了全村贫困群众“应扶尽扶”。

  2.D建引领,建强战斗堡垒。俗话说“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精准制定全村扶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的基础上,坚持抓D建促脱贫,注重发挥D建工作对扶贫攻坚的引领力、推动力和保障力。

  3.因地制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千方百计调动一切资源,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资金xxx余万元,使该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4.真抓实干,精准实施脱贫产业。在大力加强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根据该村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了“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细化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并对全村产业进行了科学规划,主要是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人均年分红xxxx元。经过实践,探索出了一条“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贫困户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精准扶贫新路子。xx村是xx第一家实现村集体破零及贫困户分红的村。

  通过归纳总结,贫困村要实现脱贫后的乡村振兴,有以下几个着力点: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二是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享受到现代农业种养加贸等产业链条的各个层次的收益,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三是设计和安排更多更好的强农惠农政策,给予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补贴资金,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以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为抓手,完善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农房及庭院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县域内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发展,开展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大改观活动,在农村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秩序井然、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让农村不仅留住农村人,还要留住城里人来玩、来住、来发展产业。

  3.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文化旅游,把绿色资源变成脱贫的资产。在整体规划、项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和投入力度,立足打通制约旅游发展“最后一公里”,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景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快速提升旅游综合承载力,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成集红色旅游、生态休闲、特色文化、康养度假、产业互融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发展区。

  4.突出项目带动,推进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一是主抓项目建设。把农业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之策,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精心编制、包装项目,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经纪人。三是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5.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地”是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无法大面积进行创新型生产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6.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改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问题。有效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推广太阳能、天燃气等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对采煤区破坏山体生态环境地区进行修复治理,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7.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一是用优惠政策、优厚待遇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待遇;
二是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招考一批大学生到县、乡镇农技岗位任职;
三是选派我市优秀技术骨干到县、乡挂职,为本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四是鼓励引导年轻人回乡就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立业,在政策范围内给予补贴优惠、产业支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8.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要以户为抓手、以村委为基础、以乡镇为龙头,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的创建载体,着力发挥好各类创建典型的排头兵作用,努力掀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新高潮。在乡村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本阵地建设,建立更加长久的运行机制,挖掘本土人才,从思想上振兴农村。

  9.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力量,推动工作高效落实。加强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部门作用,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改革创新、攻坚破难,要着力构建“多规合一、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机制,要着力构建“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的改革创新机制,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断迈进!

关于“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主题调研报告

  A总书记始终心系“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紧密结合xx超大城市特点,集中精力抓落实、求突破、增动力、强领导,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xx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实施意见》《xx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年)》和《xx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xx-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指出了未来xx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发展路径。

  xx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成立了由委员、专家、业内人士组成的“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课题组,通过走访考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形式,对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先后开展了xx余次调研活动,赴x个涉农区的多个基层镇、村走访座谈,听取市、区涉农委办局负责人、乡村振兴示范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及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同时,以线下访谈和线上填写相结合的形式,完成了面向xxx位示范村村干部、xxx户示范村村民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及专家咨询,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包括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及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对策建议三大部分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是xx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20xx年和20xx年xx分别启动了第一批x个和第二批xx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xx字总要求,紧密结合xx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全面落实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行动计划,通过集中精力抓落实、求突破、增动力、强领导,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发挥乡村振兴示范村典型引路的作用。今年,全市又有xx个村列入第三批xx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计划,第一批和第二批示范村建设情况如何?是否在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及农民获得感上取得成效?示范村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形成的发展模式是否可复制、可推广?

  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及成效

  xx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推动、部门联动、村企互动、基层发动的总基调,自20xx年x月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启动以来,首批x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重点突出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环境品质、提升产业能级、深化乡村治理四方面内容,构建了完善资金投入、项目管理、用地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体系,形成了高位推动、主体参与、社会支持、挂图作战的推进机制,将村庄布局优化、乡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农业产业增效、乡村治理深化等贯穿于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初步走出了一条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有效促进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要求,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推进情况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兴旺”有突破。明确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重视挖掘示范村资源禀赋,积极推动示范村与市场主体有效对接。围绕建设“绿色田园”目标,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突出生态功能,强化品质提升,在做强优势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引入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延伸乡村产业链。

  二是“生态宜居”有提升。将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纳入村庄规划,开展了保留居民点建筑风貌提升工作。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高标准配置市政设施,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建设,修复自然生态景观,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乡风文明”有深化。着眼于提升示范村气质和韵味,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新风,多措并举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项目和品牌,破除陈规陋习,融洽睦邻关系,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是“治理有效”有举措。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推行村两委班子“下楼办公”,利用APP、微信群、有线电视等载体,拓展村民参与村务监督渠道;
发挥党员干部及党小组对实施乡村振兴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提升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助力乡村有效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五是“生活富裕”有期待。以增强产业发展动能为核心,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农民主动、能人带动、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力度,探索土地、乡村资源的资本化路径,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业运营,积极搭建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平台。

  目前,第二批xx个示范村正在加紧推进,在推进机制、建设方式上更趋完善,但还需关注“三个力”建设,即提升策划谋划能力、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示范村建设取得成效

  一是示范村建设呈现多元化趋势。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立足于村庄要素禀赋确定村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特色农业型、休闲旅游型、产业融合型、区域联动型、生态保护型五大类别。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稳中有升。xx乡村振兴示范村围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以及农旅综合体,加大农文、农旅、农体、农教结合力度,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农村生产、管理、服务方面的应用,探索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

  三是村庄生活基础设施逐渐完善。xx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生活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成绩喜人。

  四是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示范村普遍重视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模式,村庄治理井然有序。

  五是示范村建设逐步受到社会资本青睐。目前推进的示范村建设过程中,xx%的资金投入仍以政府投资为主,但社会资本逐渐加入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中来,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

  六是村民对示范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较高。总体来看,村民对示范村建设的成效持肯定态度。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规划布局、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示范村的乡村产业有待提质增效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及风险性,农业产业支持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一些示范村在新型业态发展、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产业科技含量、附加值、品牌价值还不够突出,尚未形成有规模、有知名度的田园综合体、产业综合体;
一些示范村的乡村休闲用地保障难以落实,文旅产品缺乏差异化和深度开发,导致乡村产业就业带动力不强,农民的就业机会不多、质量不高,中青年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
一些示范村缺少打得出、叫得响、记得住,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行业标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小、散、乱”特征明显,品牌推广存在不出区、不出镇,甚至不出村的困境。

  示范村盘活土地资源政策瓶颈较多

  一些示范村处于生态保护区内,原本建设用地的增量空间就较少,加上近年来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化、规划空间偏少等原因,影响了“农业+”项目的落地;
发展休闲观光等产业所急需的停车场、卫生间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指标无法满足,导致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升级难;
示范村的宅基地改建项目审批流程复杂、涉及部门众多,难以取得消防、卫生行政许可等,导致其难以被用于发展民宿、康养等产业,阻碍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序发展。

  示范村实现人才振兴目标任重道远

  示范村的村支书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示范村建设的后备人才队伍存在断档风险;
一些示范村在薪资待遇、公共服务、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市区依然有较大的差距,难以吸引青年人才下乡返乡创业就业;
农业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尚未完全打通,加之受制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部分示范村的合作社员工大部分为外地打工人员,而本地人宁愿当门卫、搓麻将,也不愿意从事农业,导致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季节性用工荒现象明显,示范村缺乏产业领军人才和年纪轻、有能力、有拼劲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短板依然突出。

  示范村的乡村肌理和传统文脉不够鲜明

  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在规划理念认知层面还存在一定误区,一些地方对乡村民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不够重视,存在以“城市社区再造”的理念规划乡村的不良倾向,甚至有些地方在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过程中,简单地照搬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在乡村建筑风貌设计中采用“去农村化”的“兵营式”风格,导致乡村肌理的弱化和文化记忆的丧失;
一些示范村对延续农耕文化、营造体验文化、实现“商旅文”一体化的规划定位不够清晰、缺乏特色,对当地居民和乡村旅游的市民需求把握不够准,难以打造过目不忘的“文化名片”和形成吸引力强的“文化地标”。

  示范村村民获得感不够强、参与度不够高

  某些地区的示范村建设存在“干部做、村民看”的现象;
一些示范村产业项目的附加值不够高、就业带动能力不够强;
一些示范村产业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长期又难以预测市场风险;
一些示范村所属乡镇的财政实力薄弱,在推进相对集中居住工作中给予村民的置换上楼奖补费用偏少等。

  示范村建设的可持续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调研中发现,基于考核时间节点的硬性规定,一些地方的示范村建设存在“长期目标短期见效”等“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甚至不惜耗费大量财政资金打造维护成本高、投资回报低的“盆景式”项目,这将为示范村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一些示范村建设的谋划缺乏长远思考,大量基础设施仍按照农村的传统标准建设,道路桥梁、通信网络、停车场地等设施的建设难以满足新时期大都市乡村产业的休闲、科普、观光、康养等共性需求,这将为后续的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乡村发展为市民提供服务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进一步分析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现存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总体上对xx“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对超大城市郊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尚未在郊区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推进上向市区先进水平看齐。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剪刀差”一定程度上还在拉大,公共资源分配中的市区优先倾向依然明显,相对有限的公共资源更多地被分配在增长潜力大、基础设施好的中心城区、重点开发区和新城,导致城区公共资源的过剩与郊区公共资源的不足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制度设计滞后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农村发展的政策设计与xx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不匹配,导致城乡割裂现象明显。

  对策建议

  示范村建设是xx推进乡村振兴的亮点和重点,是xx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因此,要紧密结合xx超大城市特点,抓好关键难点问题突破,发挥带动作用,为促进xx郊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进行先行先试,为打造与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国际化大都市郊区探索可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进一步探索示范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路径

  探索“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村农户”有效联动的路径,扩大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农户抗风险能力;
强化农业科技引领,打造智慧农业,加快实现“机器换人”,提升地产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生态友好型龙头企业落户示范村,合力提升乡村总部经济能级,壮大盘活村级资产;
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开发乡村体验、乡村民宿、康养、创客空间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三产联动、多业融合”;
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发展具有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鼓励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入驻,盘活土地、技术、人才等相关生产要素,使农村成为大城市的“后花园”、市民休闲的胜地、实体经济的热土,进而让村民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可观的收入和更体面的生活。

  进一步打通盘活示范村土地资源的政策瓶颈

  适当放宽各涉农区设施农业用地的用途,满足示范村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的餐饮、停车等建设用地需求,促进乡村体验、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并有效解决消防、卫生许可等现实问题;
落实农业产业用地指标,确保不低于x%的比例用于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等乡村振兴项目,市规划资源部门应纳入年度考核,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的有效落地;
放宽对村集体用房、闲置农房、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等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限制;
对原址重建改建、选址新建问题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增加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供地指标,妥善处置现有大棚房,不宜大拆大建,赋予设施农用地现代化元素和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复合化利用。

  进一步加大示范村的人才扶持力度

  进一步优化示范村村干部人才梯队培育和选拔模式,注重发挥资深村干部的“传帮带”作用,扩充村干部后备人才库,加强对村干部人才的培养,提升村干部薪资待遇水平,拓宽村干部晋升通道,提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参照同等资历社工薪酬待遇设计村干部薪酬体系,吸引有志青年加入村干部队伍;
提供个性化的帮扶措施,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留住下乡返乡青年的心;
引进和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电商骨干、农村能人等人才群体,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力度,健全奖励机制,培养更多本土专家和实用技术人才,助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紧跟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乡村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进一步凸显示范村的乡村肌理和传统文脉

  严格按照“策划、规划、设计、实施”四步法,在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充分尊重江南水乡的自然肌理和生态脉络,增强示范村规划设计的乡土气息,切实保护乡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功能,展现其完整复合式生态系统价值,凸显水乡韵味,延续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因地制宜融入海派元素;
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打通乡村文脉的创新性传承和转化路径,繁荣新时代乡村文化;
聚焦乡土文化价值的商业化变现,举办乡村文创大赛,培育更多乡村文化产品和乡村“网红”主播,持续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率先在全国闯出一条具有xx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进一步提升示范村村民的获得感和参与度

  强化乡村振兴示范村连片开发建设理念,将示范点的价值拓展到全村范围,推动示范村全面提升“颜值”“气质”和产值,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实现强强联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让示范村建设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农村垃圾分类、美丽庭院建设、好家风建设为载体,讲好农民参与示范村建设的乡村振兴故事,营造共建、共有、共享的良好氛围;
针对示范村村民开展家庭农场实用技术培训等创业、就业知识技能培训,提升示范村村民的创业、就业氛围;
在示范村考评体系中增加村民认可度的分值权重,增强村民的参与度;
多措并举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聚焦重点人群,完善帮扶方式,注重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来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完善示范村建设的可持续推进机制

  各级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示范村建设的后续管理,研究出台长效管护资金扶持政策,减轻人工、物料成本上涨带来的示范村管护资金压力,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基础性工作成果,防止出现大投入、大建设,轻管理、不维护,从而导致“烂摊子”的不利局面;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坚持以均等化思维,全力提升示范村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级,如农村道路的建设标准、基础设施投入水平等公共资源投入要向中心城区看齐,特别是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等新基建建设行动要在示范村进行布局;
创新示范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支持各区在示范村建设中大胆先行先试,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在创新中适当试错,并制定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监管体系;
积极拓宽社会资本参与示范村建设的路径,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机制,增强社会资本参与示范村建设的收益预期,促进示范村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思考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性

  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强调“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表明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践需要。治理倾心于在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组合中,搭建更为有效的关系网络,关注多元主体之间形成的扁平化、协同化的行动关系和多元共赢的互动过程。面对更加复杂多元、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治理也并非意味着“一劳永逸”。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体系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转型,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

  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在新的层面上提升的需要

  “所谓天下利、国家社稷之利实为统治阶级之利”。近代以降,统治逐渐被管理所代替,一元化权威终于被打破,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格局也在多维力量交织之中开始形成并不断演变。政府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市场与社会的参与逐渐被识之并日益得到重视。

  进入新世纪,从传统社会时期到乡村振兴新时代,乡村治理发生了巨大变革,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网络化协同与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乡村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提升日益弱化的乡土精神,提升村民主体意识认知,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性,铸就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活力与灵魂,这是乡村治理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乡村治理现代化就要得到一定的提升,不仅要解决现代化带来的问题和新思路的应用,同时还应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必经之路

  现阶段,既要做好城乡结合,还要巩固脱贫攻坚,才能更有行动力,并且还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就目前发展形势而言,我们要从农民增收、农业质量、城乡一体化等多方面来抓,从而助推现代化农业发展,使得当地农民都能共同迈向小康生活。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给予我们最大的信任和支持力。党领导为了大家的小康生活,着实向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总的来看,若想要农民在小康生活上面得到明显的进展,那么乡村振兴的实施工作是至关重要,也是乡村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现实挑战

  xx街街道位于吉长两市之间xx区的东北部,距离市区xxkm,东邻xx镇,xx市五台乡相望,西与xx街道为界,南与沐石河街道接壤,幅员面积xxxkmx,下辖xx个行政村,xxx年自然屯,xxx个村民小组,一个居民委员会,全街道户籍人口xxxxx人。xx街东部丘陵起伏,西部平坦肥沃,xx条河流贯穿南、北、东、西,九xx、xx线两条公路穿街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林水资源丰富,近年来乡村旅游得到很好发展,xx在20xx年~20xx年度被评为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结合当前xx街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情况来看,还面临很多挑战。

  乡村社会个体化发展对乡村治理带来挑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力资源匮乏。一是缺年轻劳力,从年龄结构看,xx岁~xx岁专心务农的几乎没有。二是缺年轻干部,现在各村党员队伍年龄普遍老化,村两委成员xx岁以上者居多,有的村选个村书记都很难。三是缺致富带头人,那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都已大量外流,想留在本村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很少。四是缺“四有”新型农民。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组织群众学习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

  乡镇政府的自主行动能力不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产融合欠佳。xx街虽然已经撤镇改街,但农业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全街道在册确权耕地面积xxx.xkmx,人均占有耕地xxxmx,主种玉米。森林总面积xx.xxxkmx,林果资源相对丰富。种植大户:

  xkmx以上的x户,x.xkmx以上的x户,xxx个合作社,xx个家庭农场。养殖业以牛、猪、鸡为主。其中肉牛xxxx头全区的将近四分之一,但均为农户散养,没有形成规范规模化养殖。种猪、肉鸡虽有企业经营,经营模式受限,示范引领作用不强。全街道xx个村,山区、平原各占一半,农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加之田网、路网、水网、电网等农业配套设施欠账太多,农业靠天吃饭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独家单户生产,不但缺乏特色,而且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产业圈,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困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设施底子太薄

  全街道共xxx个自然屯,其中将近一半屯里路面没硬化,雨天泥泞难行。人畜粪污治理需要加强,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污染防治、风险化解、脱贫攻坚效果明显。自来水安装率xx%。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文化设施投入不足。移风易俗说得多,做得少。秸秆“五化”处理任重道远。厕所革命还要往实里走。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仍需修订完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现在的xx街管辖的村及班子在面对政策资金支持的项目时往往有三种状况:一是不愿意管,因为政策资金监管严,怕担责任。二是不能管,水平有限管理不上去。三是不好好管,责任感不强,最后造成财产流失。实践中采取公司+村委会,合作社+村委会的模式,即政策资金争取到村上,再与成形的公司及合作社合股,由公司、合作社经营管理,村委会监督。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公司、合作社的管理机制和产品技术已经成熟,企业不会走弯路,减少风险。二是组成利益共同体后,风险共担,必将促使经营管理者尽心尽力去争取最大效益。但如何利用政策资金办好村办企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是摆在xx街、各乡党委面前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建议

  探究如何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议题。实质上,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就是要健全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实践中,要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结合本地实际,以突出重点、整治乱点、关注热点、打造亮点为主线,积极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功能,凝聚乡村治理的强劲动力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村级党组织是街道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对落实中央、省、市、区的决策部署,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强力持续抓好村书记培养,强化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二是加强农村年轻干部培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论资排辈、家族势力平衡的思想块垒,以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经商办企人员、农机大户、种植、养殖合作社带头人为主,建立村级干部后备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最终充实到村级班子队伍中,为实现组织振兴注入人才活力。三是加强农村年轻干部的培训。坚持实用性原则,制定长效机制,采取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培训出一批又一批“能干事、敢扛事、不整事”的村级年轻干部,为实现组织振兴注入素质保障。要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强化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完善长效乡村治理机制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价值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需要务实管用的方法,将相对模糊笼统的乡村治理概念和要求,转化为目标清晰明确、运行有章可循、监督评价科学合理的工作任务,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抓手。二是各村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对村容村貌进行集中整治,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抓好全村美化绿化,形成家家爱环境的长效治理机制。

  准确定位治理主体角色,培育村民主体自我管理意识

  乡村治理主体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和成效。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在领导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统筹协调好各方资源。但在实际工作中,只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融入乡村社会治理的格局中,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多元共治格局。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准确定位治理主体角色,强化乡村治理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二是加强党组织宗旨教育,培育村民主体意识,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深化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模式,实现垃圾处理良性循环。

  要继续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农村公共服务等,引导农民养成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彻底改变农村的人居环境。弘扬乡村企业家精神。弘扬爱国敬业精神,培养乡村企业家国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乡村企业家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并依据有关规定,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贡献突出的优秀乡村企业家给予表彰。

  积极扩大开放,以外生力量强化基层社会自治功能

  引入社会力量,扩大开放,以外生力量助推政府职责转变是较为可行的实践路径。一是要确保治理有序。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进一步理顺好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关系,广泛宣传,调动村民积极性,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实现由“旁观者”向“建设者”转变,推行村民自治。二是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职责应引领治理方向,确保乡村治理的方向正确性。例如,要彻底整治乡村振兴过程中,项目落位时中标单位二次发包乱象。因二次发包的不规范运作,造成建设单位与属地街、村对接不畅,行业主管部门与属地政府责权不清。这样不但易造成扯皮现象,有的项目甚至在百姓中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是主战场,村民是主力军,若没有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多好的战略也实施不了。政府需在逐步退出农民可以自主治理、市场与社会可以有效配置的领域,转而重点提供资源支持、政策规范等,确保乡村公共文化治理的有序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因此,建立培养、培训街、村两级干部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4.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也是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振兴乡村战略背景下,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实践与探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均迫切需要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因此培养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且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刻不容缓。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基层干部的学习教育及培训工作,中共中央印发的《20xx—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指出,要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以提高经济发展、改革创新、依法办事、化解矛盾、做好群众工作等能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培训。

  1.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各地党校、干部学院是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主阵地

  长期以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承担了我国各层次干部继续教育及培训的工作。近年来,各地党校、干部学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不断地创新探索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体系及模式,积极总结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20xx年xx月,全国首家以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探索村级治理模式为目标的机构——xx村政学院挂牌成立。该学院以xx市委党校为依托,开创了村官培训的先河。秉承着“专科办学、特色咨政、问效跟踪”的办学理念,该学院成为融教育培训与研究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教研基地,积极打造成为“村政”培训与研究的知名品牌,并成功入选中央组织部全国十大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示范基地。

  20xx年x月挂牌成立的xx农村干部学院是推广“xx经验”,打造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的平台。学院创新开展党员干部与村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实践教育课堂,组织学员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参与体验基层群众的生产劳动生活,让参训党员干部通过“三同”教育,回归初心、锤炼党性、历练作风,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根植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

  依托农林类高校开展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

  充分利用农林院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开发与建设是新时代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

  坐落于xx示范区的xx农林科技大学是全国涉农专业学科最为齐全的高等农业类院校,具备开展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的先天优势,学校设有x个国家级培训基地,是中央组织部确定的全国唯一的农业农村干部培训高校基地。学校先后成立了全国高校类的第一所农业农村干部学院、农民发展学院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编写出版了《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等系列教材,该教材成为国内首部乡村振兴战略干部培训教材。学校还强化了基层干部培训质量的评估管理,加强全过程监控,形成问题反馈机制,将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管理制度化、系统化。并且还构建了专家和学员之间沟通交流的社群平台,强化培训后的全程追踪服务,收集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信阳的信阳农林学院是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信阳农林学院与信阳市委组织部多次联合开展了农村基层干部专题培训,并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形成了短期专题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模式。20xx年组织信阳市优秀村级后备干部“走出去”到华西干部学院开班培训,20xx年举办了xx省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示范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自20xx年起,xx学院、xx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了村(社区)基层干部学历提升行动,基层干部可以通过xx省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录取入学,学历层次分为专科生、本科生。

  依托xx大学办学体系开展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xx大学是一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服务全民终身教育的新型成人高校。办学xx多年以来,xx大学构建的省、市、县(区)办学体系是其承接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优势所在。

  xx大学自20xx年以来与广州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办了“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面向农村干部、农村党员开展学历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了村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与学历层次,打造了一支符合xx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xxxx大学自20xx年以来承担了xx省委组织部开展的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面对农村(社区)两委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基层干部可以参加单独设置的成人高考录取入学。学校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每学期组织由省校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点教师参加的集体备课、送教下乡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学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互联网+”教育,开通基层干部学习网和新农杏坛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和管理。学校还积极组织学员到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提升学员学习的获得感、满足感。

  xx省于20xx年启动了“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由xxxx大学和xx农业大学牵头组织,依托xx大学承担的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进行,由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及其教学点承办实施。按照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由各县(市、区)委组织部根据本地实际确定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学习培养。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可以取得国家认可的学历和学信网终身可查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各地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各类教育培训主体也发挥各自优势承担着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和学历提升工作,为我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贡献力量。但是培训主体的多元化也导致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没有形成制度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因此,未来探索多元主体优势互补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2.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农村基层干部参与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一般由上级党政组织或部门统一安排部署,而非受农村干部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驱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参训学员即便是按要求参加了培训,也没有把心思放在“充电”上,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态度散漫。培训的计划和内容也很少直接与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沟通,导致培训内容与农村干部的实际学习需求不匹配,培训活动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理想。

  农村基层干部缺乏学习意识

  社会在不断进步,农村干部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而现实情况是,仍有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思想,以工作忙、任务重为理由逃避学习,甚至找人代替参加学习培训。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片面强调主观经验主义,认为凭自己的工作经验就能处理好村里的各类事务,忽视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上的创新,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其对培训学习持反感的态度。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向上心态,认为参加教育培训是一种负担,浪费时间和精力。主动学习意识的缺失导致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能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难以将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统一的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农村基层干部个性化学习需求

  当前农村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基层干部年龄层次跨度较大,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导致农村基层干部学习需求的个性化特征突出。由于缺少对培训需求的调研,也没有倾听参训学员的心声,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模块设计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不同部门组织的培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社会运行的低效率。

  学习效果评价和培训效果追踪机制不完善

  农村基层干部学习效果评价机制是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参训学员的考核以提交学习心得体会为主,这只能反映学员对授课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难以衡量所学知识是否真正提升了学员的能力素质,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培训后在领会落实“三农”政策及处理村级事务方面的能力水平是否得到了提升也不得而知。培训后,主管部门对参训学员的学习实效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导致培训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相互分隔,“两张皮”的现象严重。评价机制的缺失也使得农村基层干部缺乏学习的外部动力,导致培训学习的形式大于内容而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3.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基层干部处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肩负着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能力素质和品德作风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知识层次和能力素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乡村治理能力和服务村民意识意义深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和锻炼,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使其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加强参训学员的思想动员工作

  各主管部门可以以典型案例、调查问卷、在线答题等形式全面掌握农村基层干部的真实政治理论水平和农村的经济政策情况。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其责任担当和带领村民奔小康的使命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加强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将参加学习培训与其个人的工作及职业成长紧密结合,鼓励他们将所学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促使其产生渴望学习“充电”的内在动力,转变被动参训的消极应付心态,端正学习态度。

  要重视培训项目的开班动员工作,明确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让学员全面理解为何参加培训,通过培训能够学到什么,培训后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帮助学员理清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构建需求导向的教育培训机制

  作为承担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各类学校,前期应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调研组织方和参训学员的需求,深入挖掘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以最大化地兼顾双方的需求为基础,结合学员群体特征、培训主题方向和日程安排的不同,制定个性化的特色培训课程菜单,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并选派合适的授课教师,确保培训内容能够让农村基层干部学得会、弄得懂、用得上,实现农村基层干部思想提升、知识丰富、能力提高和行为改变的最终目标。

  探寻符合农村基层干部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

  当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学员的参与度较低,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在新形势下,各类教育培训应以如何提高参训学员的参与度为主线,将大班授课与分组学习相结合,综合运用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角色模式、现场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学互动性和学员的参与感。在授课中,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环节,通过背景知识调查、现场提问、小结测试等形式实时了解培训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力求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完善培训考核评价及追踪机制

  如何评估和考量农村基层干部学习培训的效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一方面,那些可以直接体现在农村基层干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内容,短期内就可以衡量其培训效果,如农村政策法规、农业信息技术的使用等。另一方面,那些内隐性强的培训内容,则需要结合乡村经济发展情况在长期工作实践中衡量评估其效果,如理想信念、使命担当教育和乡村治理能力水平教育等。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和培训学校应共同开展培训后的追踪评价工作,通过定期回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关注参训学员的工作业绩和个人职业发展情况。

  4.小结

  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重视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效果的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培训效果追踪考核机制,以便不断总结经验,为后续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培训活动的组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将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到新的层次,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思考与探索

  党的20D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A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广西要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实产业和就业,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一、实施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行动

  统筹抓好产业项目建设。聚焦脱贫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提档次、促升级,储备实施一批产业补链延链项目、园区提档升级项目、农产品产销畅通项目,发展一批绿色种养基地、加工集聚区、仓储冷链设施、田园综合体等项目,提档升级一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科创平台、产学研基地等项目,布局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农村田头产地市场和村级电商服务站点。

  强化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行“国企平台+龙头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多元化组团式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国企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品牌营销、产业融资、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势,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搭建平台。深挖脱贫地区绿色生态、特色产业、xx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山+绿+旅+文+体”深度融合。

  建立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建立广西脱贫地区产业技术顾问制度,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拓宽科技服务范围。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支持脱贫地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招募特聘农技员组建专家团队。

  二、构建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平台

  建立稳定产销对接平台。由自治区商务厅、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牵头,联合广西农垦集团、供销合作社、农投集团等龙头企业、驻桂电商平台、区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搭建脱贫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线上线下助力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支持大型电商平台企业采取“电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参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数字化电商平台建设。

  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电商总部、中央厨房等供应链融合,引导广东大型商超与脱贫地区搭建稳定的购销关系。支持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纳入“圳品”体系管理,直供大湾区市场。支持脱贫地区积极开拓xx区、xx、长三角等重点高端消费市场,建立以超市专柜、社区直营等为主的产销渠道。

  加强农文旅产品宣传推介。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旅游发展大会等平台,区、市、县三级联动,加大脱贫地区旅游文化及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展示。

  支持脱贫地区在xx、xx等电商平台开设特色馆,扶持发展直播带货新业态。

  三、健全脱贫群众稳定就业机制

  多途径拓宽就业渠道。采取“县域产业吸纳一批、外出务工输出一批、公益岗位安排一批”策略,主动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吸纳本地群众就业;
加强与广东等区外用工地合作,促进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就业;
加大村级道路养护、生态护林员、环卫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解决外出就业困难劳动力及残疾人等就业问题。

  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制定实施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规模开展新技能培训。在脱贫地区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联合体建设试点,吸引培训机构精准开展定岗定向培训。落实好培训补贴政策,推动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共建实训基地。

  四、实施重点领域乡村建设项目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着力完善脱贫地区连接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口岸、站场以及农村物流服务点的公路建设,推进脱贫地区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改造扩建一批小型供水工程。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大人口较多、群众有需求的自然村公共厕所建设力度,围绕重点景区合理配建乡村旅游厕所,支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试点,支持脱贫地区改扩建一批乡镇垃圾转运站,探索农村垃圾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路径。

  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适当增加脱贫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加快推进“云课堂”平台建设及应用。推进市县医疗联合体建设,增强县级综合医院和县域医疗次中心服务功能,提升乡镇中心卫生院防控救治能力。完善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试行居家养老与社区集中养老相协调的养老服务制度。

  五、细化落实脱贫地区支持政策

  落实财政政策。加大财政衔接补助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的力度,集中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大型易地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出台脱贫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物业费减免政策。

  创新金融政策。扩大“桂惠贷”中“三农贷”的名单制产品支持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支持推广“动产活体”抵押、“两权”抵押和林权抵押等担保业务。

  细化用地政策。加大对脱贫地区农民工创业园用地指标支持力度,指导脱贫地区用好城乡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政策,支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用好人才政策。支持全区农业职业院鼓励农业银行、桂林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选派金融干部到脱贫地区的乡镇、产业园区、国有企业等挂任金融助理。实施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县域一体化人才管理机制。

推荐访问:(合集)关于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报告材料汇编 合集 汇编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