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热门9篇

时间:2023-06-18 10: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第1篇圆的面积1、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用字母S表示。2、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3、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热门9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热门9篇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1篇

圆的面积

1、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用字母S表示。

2、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3、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逐渐逼近的转化思想:
体现化圆为方,化曲为直;化新为旧,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

(2)、把一个圆等分(偶数份)成的扇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3)、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因为: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所以:
圆的面积 = 圆周长的一半 × 圆的半径

S圆 = πr × r

圆的面积公式:
S圆 = πr2

4、环形的面积:

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R=r+环的宽度.)

S环 = πR?-πr? 或

环形的面积公式:
S环 = π(R?-r?)。

5、一个圆,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而面积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这倍数的平方倍。

例如: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3倍,那么直径和周长就都扩大3倍,而面积扩大9倍。

6、两个圆:
半径比 = 直径比 = 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这比的平方。

例如:

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那么这两个圆的直径比和周长比都是2∶3,而面积比是4∶9

7、任意一个正方形与它内切圆的面积之比都是一个固定值,即:4∶π

8、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面积最大,正方形居中,长方形面积最小。反之,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正方形居中,圆周长最短。

9、确定起跑线:

(1)、每条跑道的长度 = 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 + 两个直道的长度。

(2)、每条跑道直道的长度都相等,而各圆周长决定每条跑道的总长度。(因此起跑线不同)

(3)、每相邻两个跑道相隔的距离是:
2×π×跑道的宽度

(4)、当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当一个圆的直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πa厘米。

11、常用各π值结果:

π =

2π =

3π =

5π =

6π =

7π =

9π =

10π =

16π =

36π =

64π =

96π =

4π = 8π = 25π =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2篇

等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

等式的性质: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化简方程----------分数基本性质 去 分母----------同乘(不漏乘)最简公分母 去 括号----------注意符号变化 移 项----------变号(留下靠前) 合并同类项--------合并后符号 系数化为1---------除前面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 ………… 多用于“行程问题”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工程问题常用等量关系:
先做的+后做的=完成量

(3)顺水逆水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顺水逆水问题常用等量关系:
顺水路程=逆水路程

(4)商品利润问题:售价=定价 , ;利润问题常用等量关系:
售价-进价=利润

(5)配套问题:

(6)分配问题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3篇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公因数。(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

一个数(0除外)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

在进行因数与积的大小比较时,要注意因数为0时的特殊情况。

(四)分数乘法混合运算

1、分数乘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倒数的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不能单独存在。单独一个数不能称为倒数。(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的标准是:两数相乘的积是否为“1”。例如:a×b=1则a、b互为倒数。

3、求倒数的方法:

①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②求整数的倒数:整数分之1。

③求带分数的倒数:先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④求小数的倒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倒数。

4、1的倒数是它本身,因为1×1=1

0没有倒数,因为任何数乘0积都是0,且0不能作分母。

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也大于它本身。

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六)分数乘法应用题——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已知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单位“1”的量与分数相乘。

2、巧找单位“1”的量:在含有分数(分率)的语句中,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对应的量,或者“占”“是”“比”字后面的量是单位“1”。

3、什么是速度?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单位时间指的是1小时1分钟1秒等这样的大小为1的时间单位,每分钟、每小时、每秒钟等。

4、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

多:(甲-乙)÷乙 少:(乙-甲)÷乙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4篇

一、填空:

两个数相除时,如果被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

计算÷时,先将的小数点向()移动()位,使它(),再将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最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两个不为0的数相除,除数()时,商就大于被除数;除数()时,商就小于被除数。

在计算÷时,应将其看作()÷()来计算,结果得()。

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

÷保留一位小数约等于();保留两位小数约等()。

…保留两位小数是()。

扩大()倍是1568,缩小()倍是。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

……用简单便方法写出来是(),保留三位小数写作()。

时()分千米=()米560千克=()吨

李师傅小时做25个零件,平均每小时做()个零件,平均做每个零件需要()小时。

÷75的商用简便方法记作(),精确到百分位是()。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2)÷的商是3,余数是1。()

(3)精确到百分位约是2。()

(4)无限小数一定比有限小数大。()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商的算式是()

①54÷②÷36③÷

(2)比大、比小的小数有()个

①9②0③无数④1

(3)…是()小数

①有限②循环③不循环

(4)÷的商的位是()

①个位②十位③百位④十分位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5篇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知识点

一、小数乘整数 (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

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 ,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
“0” 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二、小数乘小数

知识点一: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

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2、用计算器来验算

三、积的近似数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

如果求得的近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 保留两位为

四、连乘、乘加、乘减

知识点一:

小数乘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二:

小数的乘加运算与整数的乘加运算顺序相同。先乘法,后加法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五、简便运算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计算连乘法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几位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有些通过变形也可以应用。

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推广到相应的减法。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知识点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 ……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

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6、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知识点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正面、侧面、后面都是相对的,它是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观察、想象、猜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4、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知识点

1、用字母表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c=(a+b)×2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s=ab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c=4a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s=

3、 读作:x的平方,表示:两个x相乘。

2x表示:两个x相加,或者是2乘x。

4、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③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把下面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单产量=(总产量)÷(数量)

数量=(总产量)÷(单价 )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大数-小数=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小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

一倍量×倍数=几倍量 几倍量÷倍数=一倍量

几倍量÷一倍量=倍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第五单元 《多边形面积》知识点

1、长方形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长方形周长=(长+宽)×2 字母公式:c=(a+b)×2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 或者s=a×a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或者c= a×4

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s=ah

4、三角形面积=底× 高÷2 字母公式:s=ah÷2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s=(a+b)×h÷2

6、计算圆木、钢管等的根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7、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8、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知识点

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知识点

1、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3位表示邮区,前4位表示县(市),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所)。

3、身份证号码:由18位组成,(1)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 (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3)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

(4)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5)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码;

(6)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

(7)第18位数字是校检码:
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校检码可以是0~9的数字,有时也用x表示。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6篇

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1、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关系,也就是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因此也叫百分比图。

2、常用统计图的优点:

(1)条形统计图直观显示每个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直观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还可清晰看出各个数量的多少。

(3)扇形统计图直观显示部分和总量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7篇

1、长方体的特征: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

2、正方体的特征: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样。

3、圆柱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立在桌子上不能滚动。

4、球的特征:圆圆的,很光滑,它的表面是曲面。放在桌子上能向任意方向滚动。

5、立体图形的拼摆: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组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在拼好的立体图形中,有一些部位从一个角度是看不到的,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用小圆柱可以拼成更大的圆柱。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8篇

一. 教学内容:

数据收集整理知识初步

二. 教学重点:

(1)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会用统计图表来描述数据,会用统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的应用

(3)根据数据设计简单的统计图表

三. 知识点扫描:

(1)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之为普查。

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2)人们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作总体的一个样本

四. 中考考点分析:

本部分知识中考中出现频率较多,近年来统计题目背景的"选取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思想,也提高了考生做题的兴趣,数据统计图的内容每年都在考查,主要考查对统计图的分析;补全统计图。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9篇

第一章有理数

有理数:

(1)凡能写成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不是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a是负数;? a是正数; a<0 ? 0和正整数; a>0 ?(4)自然数

a是非正数.? a是负数或0 ? a是非负数; a≤ 0 ? a是正数或0 ?a≥0

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a、b互为相反数.? a+b=0 ?(3)相反数的和为0

(4)相反数的商为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或 ;

(3) ; ;

(4) |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

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5)-1,-2,+1,+4,,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 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

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a、b互为负倒数.? a、b互为倒数; 若ab=-1?注意:0没有倒数; 若ab=1

等于本身的数汇总: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

平方等于本身的数:0,1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奇数个负数为负,偶数个负数为正。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简便运算)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

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a=0,b=0;?(3)a2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2≥0;若a2+|b|=0

(4)据规律 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平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注意:不省过程,不跳步骤。

特殊值法: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常用于填空,选择。

推荐访问:知识点 上册 人教版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热门9篇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热门9篇) 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