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抑或契机——保罗·斯威齐对资本主义危机消费不足论的建构

时间:2023-06-14 16:00: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方环非,陈泽秋

危机抑或契机——保罗·斯威齐对资本主义危机消费不足论的建构

方环非1,陈泽秋2

(1. 绍兴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2.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保罗·斯威齐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消费不足论的思想,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特点,批判巴拉诺夫斯基的比例失调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中的消费不足论。斯威齐的消费不足论以资本积累为根本动因,以消费不足为固有趋势,以危机和停滞为外在表现,以新产业、错误的投资、人口增长、非生产性消费、国家的支出为消费不足趋势的抵消因素,洞见资本主义世界危机与契机、停滞与发展。斯威齐将发展的意义注入危机之中,他认识到消费不足引发的长期萧条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标志,一定程度上超越斯大林式苏联政治经济学所推崇的崩溃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单纯强调发展契机的危机论,向资本主义发展论的转变。

保罗·斯威齐;
危机理论;
消费不足论

保罗·斯威齐(Paul Sweezy)是“严肃的和真正的北美牌马克思主义”[1]13创始人,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者。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富破坏力的经济危机,灾难从经济领域蔓延至社会和政治领域,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坏,然而这些国家没有因为这场危机而瓦解。美国和德国分别以国家干预和法西斯主义的方式帮助资本主义渡过了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因此而崩溃。人们对斯大林式苏联政治经济学所宣称的危机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崩溃产生怀疑,但也不愿相信伴随着周期性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能带来持久的繁荣和安全。人们面临着历次资本主义危机发生而产生的同样问题:资本主义危机因何而起?危机是资本主义走向终结的死亡标志,还是资本主义发展繁荣的重要契机?这恰恰是保罗·斯威齐注意到并力图通过消费不足论予以解决的。消费不足论与比例失调论、利润率下降论被视为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3种观点。俄国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杜冈·巴拉诺夫斯基(Tugan Baranovsky)则是比例失调论的支持者,消费不足论的反对者。本文从斯威齐反驳巴拉诺夫斯基的比例失调论出发,阐释他对消费不足论的构建,并尝试对该理论做出合理评价。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图式对资本主义危机展开分析,企图推翻资本主义危机的消费不足论和利润率下降论,并依据比例失调论赋予资本主义无限扩张的可能,否认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斯威齐则从再生产图式,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反驳巴拉诺夫斯基。

(一)何谓比例失调论

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局部的经济动荡,往往会引发一场波及范围较大的经济危机和生产过剩。马克思将这一点视作常识。如果资本家所生产的产品都依照其本身的价值在市场上出售,那便说明各类产品的生产比例关系是合适的。不过资本家无法预见,怎样的生产比例关系才合适。以钢铁制造业的资本家为例,假设资本家们过高估计市场对钢铁的消费热情,并按照这一判断生产出远超市场所能消费的钢铁量,资本家们就会做出减产的决定,导致产业链条中对劳动力、铁、煤炭、运输等需求的降低,引发产业链混乱。“危机只要包括了主要交易品,就会成为普遍性的。”[2]577如果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钢铁制造业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那么它的混乱足以危及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钢铁制造业的危机会导致各生产部门的比例失调。在资本主义危机中,无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比例失调总会被理解为一个可能性的诱因。巴拉诺夫斯基将比例失调论发扬光大,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广泛流传。他对马克思关于危机的两个解释持否定态度,这两个解释分别是:(1)利润率下降趋势导致危机;
(2)社会整体消费不足导致危机。

巴拉诺夫斯基淘汰了第一种解释,“在任何情况下,马克思所预计的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是不存在的”[3]596。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结果是可变资本产生剩余价值,而可变资本在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占的比例是不断降低的,因此资本的利润率不断降低。对此巴拉诺夫斯基则认为马克思的说法缺乏现实意义,现实中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企业的利润率并不绝对低于依赖较多可变资本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推动企业生产率不断提高,这推动着企业利润率的上升。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本身就存在着利润率提高和下降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因而也就无法在一般形式上追问哪种趋势占据主导地位。巴拉诺夫斯基有关利润率的观点与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置盐信雄(Okishio Nobuo)的观点殊途同归。后者认为,利润率的变化也会因生产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基本品行业的技术创新会提高一般利润率,而非基本品行业的创新对一般利润率水平没有影响”[4]。

对于第二种解释,巴拉诺夫斯基认为,“那种认为国民消费不足是工业危机原因的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3]673。从巴拉诺夫斯基的再生产图式中,可以发现只要各个产业部门的生产保持着正确的比例,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问题就不会发生,社会生产就能够平稳运行。巴拉诺夫斯基认为工人消费下降的部分会被生产资料消费的部分所弥补,消费市场并不会有任何的缩小,因而也就不会有消费不足所引起的危机存在的余地。这一观点得到鲁道夫·希法亭(Rudolf Hilferding)支持,“严格地讲,消费不足只能在生理学的意义上谈论,而在经济学中谈论是没有意义的,社会所消费的少于它所生产的才是经济学应该谈论的。如果完全按照正常的比例进行生产,那么我们就想不出怎样才能发生消费不足”[5]270。

(二)斯威齐的反驳

巴拉诺夫斯基的观点引起包括斯威齐在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反对。他们将消费不足视为危机不可避免的原因,并拒绝接受生产可以毫不顾及消费的水平和趋势而无限制发展的说法。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给出了尖刻评价,“杜冈·巴拉诺夫斯基所做的,不过是把这个荒唐无稽之谈以马克思再生产过程分析中所用的术语重述一番而已”[6]254。她认为巴拉诺夫斯基的数学推导公式不过是庸俗经济学的典型幻想,其有效性仅限于由简单再生产到扩大再生产的过渡时刻,这在理论上只是一个静止的例外,在实践中无法立足。

斯威齐将巴拉诺夫斯基的理论作为靶子,“考察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理论,拿它作为危机的消费不足论的引子,是有好处的”[7]167。首先,斯威齐通过对巴拉诺夫斯基再生产图式的推演指出,巴拉诺夫斯基所说的比例失调论,只有在涉及新积累的资本再投资时才会发生。但他的问题就在于,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并没有办法准确地预测各生产部门的供需情况。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部门生产超越需求而产生消费不足现象。

其次,斯威齐反对巴拉诺夫斯基关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观点。巴拉诺夫斯基认为,生产是为了生产而进行的生产,劳动者被视同为生产资料,工人消费下降的部分被生产资料消费取代。这当然符合比例失调论的逻辑,但很少有理论家愿意走这样的极端。试想越来越少的工人操作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并用它来生产新机器和资本家的消费品,这完全不符合常识。斯威齐给出了回应,“不管生产过程的历史形式如何,生产过程现在是而且必然继续是为人类的消费而生产产品的过程。任何一种想离开这个基本事实的企图,都是表示逃避现实,其结局必然是理论的破产”[7]172。在这一争论上,马克思主义者的见解还是一致的:生产还是为了消费而生产。

斯威齐并不同意将巴拉诺夫斯基的比例失调论当作危机的唯一解释。马克思在提到比例失调的可能性时,曾说过“我们这里谈的,不是以生产的比例失调为基础的危机,就是说,不是以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领域之间的分配比例失调为基础的危机。这一点只有在谈到资本竞争的时候才能谈到”[2]596。可见,在马克思的逻辑中,虽然没有否定比例失调引起危机的可能性,但更多地将其作为危机的一种附属因素。斯威齐还引述了一段话,作为马克思对消费不足论最直截了当的支持,“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8]548。

斯威齐试图通过批判巴拉诺夫斯基的比例失调论,并借助分散在马克思理论著作中有关消费不足的论述,构建起合乎逻辑的消费不足理论。“消费不足论要恢复它的名声,并在重要的和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中占有一席地位,看起来显然需要有一个周密的、能避免先前各种提法所受责难的表述方法。”[7]179由此,斯威齐着手构建起一个以资本积累为根本动因,以消费不足为固有趋势,以危机和停滞为外在表现的消费不足论。同时他将新产业、错误的投资、人口增长、非生产性消费等作为消费不足的抵消因素,以解释在周期性危机的破坏下资本主义何以保持发展。

(一)以资本积累为根本动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扩大资本积累,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资本家是推动资本不断积累的主动轮。正如马克思所说,“积累是对社会财富世界的征服。它在扩大被剥削的人身材料数量的同时,也扩大了资本家直接和间接的统治”[9]650。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促使着大量积累下来的资本被投入到工业企业中。拥有更进步、更有效率的技术方法的资本家会收获更多的积累;
而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的资本家则面临着被淘汰的境地。因此资本家普遍地致力于技术改革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积累,以保证自身的利益。

斯威齐为马克思的消费不足理论找到了根本性的动因。资本家要积累资本,这样的渴望无关乎人类的内在倾向或先天行为,而源于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的剩余价值贪欲,推动资本家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积累率。“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一个地方称之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些要义:生产若非面向一定的消费,它就毫无目的,但资本主义却企图扩大生产,而对于唯一能赋予生产以意义的消费,则置之不顾。”[7]175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非资本家停止他们追求资本积累的欲望和冲动,否则消费不足就将在资本主义危机中持续地处于支配地位。

(二)以消费不足为固有趋势

消费不足论的实质是什么?斯威齐解释道:“消费不足论的真正任务,是要论证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种趋势,即消费品生产能力的扩大快于消费品需求的增长。”[7]180斯威齐利用两个比值,即消费增长率对生产资料增长率之比,与消费品产量增长率对生产资料增长率之比相比较,论证消费不足并非一种畸形的理论假定,而是一种正确的、在资本主义中始终存在的固有趋势。

首先,相较于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而言,消费的增长相对缓慢。为实现扩大积累的目的,资本家不断推动生产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并积累大部分利润。对消费者而言,出于资本家追求积累和提高剩余价值产出规模的强烈欲望,消费规模的增长受到了压制。尽管资本家们会随着利润总额增加而增加自己消费和提高工资,但无论是资本家消费增加额,还是劳动力工资增加额,对于全部剩余价值而言,两者所占的比重都是递减的。“消费增长率同生产资料增长率比较起来就下降了。换句话说,消费增长率对生产资料增长率的比值下降了,这是资本家的特有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必然结果。”[7]182这为斯威齐的论证提供了关键支撑,“因为他的重点并不在于工人有限的消费基础,而更多地基于一种内在趋势,即消费品的产能增长要远远快于消费品的需要”[10]。

其次,生产资料的总量和消费品产量之间,生产资料投资的变化和消费品产量的变化之间成正比。这种关系取决于生产的技术发展程度。在一个相当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基于这样的稳定关系推论出:“一定的生产资料增长率伴以等速的消费品产量增长率。换句话说,消费品产量增长率与生产资料增长率之比,始终不变。”[7]183

由此,斯威齐演绎出消费不足的趋势。资本家追求资本积累欲望下的分配方式,会造成消费增长率与生产资料增长率比值稳定下降,又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一个较稳定的状态,使得消费品产量增长率与生产资料增长率比值趋于稳定,消费品产量的增长就必然超过消费增长的趋势。

(三)以危机和停滞为外在表现

消费不足趋势通过危机和停滞两种方式呈现。就危机而言,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资料储备增长使得生产能力有所提高,造成存量日益提高的消费品在进入交易流通环节时产生困难。因而,产生一个临界点,在产能溢出这个临界点之后,无论是消费品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生产,都会遭到强制削减。在种情况下,始终存在的消费不足趋势就演变为一场危机。另外,消费不足也能够被视作生产停滞的原因。大量的生产资料储备导致生产资源闲置,它们不能被使用并转化为庞大产能,因为资本家认识到,如果这批处于闲置状态的产能投入运转,将生产出明显多于消费需求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不足的趋势就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上的停滞。

资本主义的消费不足趋势既可以通过生产停滞的方式呈现,也表现为一场危机,这两者都是避免市场上消费品积累太多的方法。就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而言,利润可能在一场严重的萧条中成为亏损。因而资本家非但不能继续积累资本,还不得不消耗过去积累下来的资本以维持生活。资本积累因而也就成为负数。而在消费这一方面,尽管社会整体消费仅局限于生活必需品范围,但它始终是数目相当巨大的正数。这样,积累就会比消费产生更大的收缩,从而使得资本家的积累符合社会消费要求。资本主义制度存续决定了消费不足趋势的存在,危机和停滞也就“始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归趋”[7]217。

(四)消费不足趋势的抵消因素

依照现实,始终存在于资本主义的消费不足趋势,似乎只能够通过局部放弃一些生产资源来加以克服。但是纵观过去几个世纪,尽管周期性资本主义危机和间歇性的生产停滞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但这并没有阻挡资本主义扩张的脚步。斯威齐指出,除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对资本主义消费不足问题进行分析,要考虑具体发展中对消费不足趋势的抵消力量,如:新产业、错误的投资、人口增长及非生产性消费等。

新产业和错误的投资都源于资本家为满足某种捉摸不定的需求而主动进行的投资。这两者在没有直接导致消费品产量扩张的同时,大量吸收了资本家的积累,如此它们就对消费不足的趋势产生削弱作用。人口因素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消费不足趋势的强度,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相逆的关系:在人口迅速增长的时期,这个趋势是疲弱的;
当人口增长率下降时,这个趋势就增强”[7]223。非生产性消费产生于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人群。他们在历史上表现为以地主和宗教组织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和以医生、教师、仆役为代表的一类人员。他们或者是为这两个阶级服务,从他们那里得到货币作为报酬,或者是不为他们服务,而在地租、利息等形式上成为剩余价值的共有者[11]370。这一类非生产性消费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并且在未来还会保持着增长的势头。

斯威齐在保留消费不足引发长期萧条作为资本主义最终灭亡主要依据的前提下,将发展作为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结果,超越了斯大林式的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危机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契机论,实现向资本主义发展论的转变。

首先,斯威齐复兴了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中的消费不足论。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而言,危机理论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到《剩余价值理论》,再到《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危机的成因和表现做出了比例失调论、利润率下降论和比率失调论三种解释。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是一种尚未体系化的理论错觉。与此同时,关于这三种解释哪一个能成为资本主义危机主要原因的争论,也贯穿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发展史。希法亭认为生产比例失调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成因,而金融资本发展则提供了这一问题的应对方法,缓解了危机所造成的崩溃趋势,却又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5]426。格罗斯曼(Henryk Grossmann)不同于希法亭,他是利润率下降论的支持者,将危机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然结果,但他并不认同造成资本主义崩溃的是一场危机,因为资本家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反作用于利润率下降而暂时缓解崩溃趋势,如果要将崩溃从趋势转化为现实,则需要直接斗争,即无产阶级革命。斯威齐坚定地站在消费不足论的阵营,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出发,构建消费不足论,将消费不足论确立为资本主义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利润率下降和比例失调成为消费不足论的附属因素[12]。斯威齐的理论为20世纪初出现资本主义危机和危机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斯威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研究范式从早期的崩溃论走向现代停滞论,奠定了二战后危机理论的研究基调,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无法绕开的重要学说。无论是第二国际还是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学,危机更多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灾难性崩溃。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某个特定阶段而失效,并限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且经济方面的危机向政治制度方面传导,当矛盾不断激化,致命的威胁就会降临在资产阶级身上,在此期间,工人阶级会致力于挣脱因所处的社会阶级而带来的压迫和束缚,推翻资本主义现行的种种生产关系,取而代之的则是更高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从理论上看,运用马克思矛盾运动原理的斯大林式苏联政治经济学观点依然是合理的,只不过由此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将在危机中灭亡这一结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形态,其生产关系的发展存在着改良空间,阶级矛盾也有着调和余地,资本形态距离其被最终清算仍有一定的距离。1929年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多次危机,但并未走向崩溃,而是通过国家内部政策的修正和改革,摆脱危机的负面影响,实现另一种形式的发展,当然其采用的疗救政策本身也带有社会主义的特征。斯威齐不否定资本主义在危机中发展的可能,他将发展的意义注入消费不足论中,在解释危机的同时解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借资本主义存在着的危机趋向来否认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带有矛盾的特征,它伴随着持续性的危机和停滞,进而成为资本主义的一种常态。垄断代替竞争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通过社会主义式的政府干预和调控,可以在原则上排除崩溃的威胁,但却无法摆脱停滞的趋势。如此,消费不足中有关于崩溃的讨论便移到停滞方面。

最后,斯威齐肯定了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崩溃的依据,这无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立场。西方主流经济学偏执于研究资本、利息、地租等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避开对其背后社会关系的系统剖析,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讳莫如深。在主流经济学那里,危机仅仅是被主流经济学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过程,它不仅不会危及资本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契机。“无法从经济周期中看出这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永恒性来说是一种威胁;
危机和萧条,不是考茨基一度尖锐地称之为资本主义的死亡象征的东西,相反倒是一种恢复的力量,短期来看它令人讨厌,但从长远看终究是必要的。”[7]155马克思将危机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但绝不能够单纯从积极意义上将危机当作资本主义发展的契机。资本主义走向长期萧条的趋向也无法从根本上获得阻滞,“资本主义将在长期萧条的死亡泥沼中越陷越深”[13]230。斯威齐认为,消费不足趋势所导致的长期萧条是资本主义的死亡象征,崩溃将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最终结局。

当然,在对资本主义批判过程中,斯威奇的消费不足论的批判逻辑、理论视野等方面依然有局限性。从批判逻辑上看,斯威齐急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为消费不足论搭建起理论支点,他将消费作为逻辑起点,这使得他无法深入到生产方式的本质层面,对资本主义展开本质性批判,“用消费的逻辑取代生产的主导地位,这在内在逻辑上显然已经逐渐地远离马克思而去了”[14]53。莫里斯·多布(Maurice Dobb)区分了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三种范式,即皮雷纳(Henri Pirenne)通过研究生产活动的组织形式来解构资本主义、桑巴特(Werner Sombart)将整个时代的精神图景作为立足点来定义资本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研究范式,从生产方式来解析资本主义。在多布看来,最根本和最科学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分析框架[15]4-6。这样的观点非常精准,应该基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从生产的逻辑出发来考察资本主义所存在的问题。

斯威齐仅着眼于美国资本主义危机问题的研究,决定了他的理论视野并不宽阔——他没有在以世界市场为核心的全球资本主义背景下来讨论危机问题。整体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危机根植于其固有的消费不足趋势,由其发展的内在矛盾所决定。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则由世界经济体系的断裂造成,“这已经不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关系和内部运动的问题,而是不同生产方式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16]。不同于斯威齐所处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是新自由主义走到了拐点,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工具的经济学新范式,不仅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反倒丰富了这些矛盾的表现形式,使得全球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变得更为严峻。另一方面是全球资本主义生产结构深度调整。全球化时代的生产和消费早已超越地理和民族的界限,虚拟资本、知识产权垄断、国际分工、科技创新等要素都须纳入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考察范围。面对动态演变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尝试从女性、生态、福利、空间和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值得肯定。然而,受立场、方法和研究范式等因素制约,他们的理论无法诠释资本主义的总体运行机制。因此,有必要回归马克思的理论框架,将生产的逻辑作为根本起点,以实现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旦脱离单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危机,斯威齐的消费不足论在对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进行探讨时能做得比较有限。不过其在消费领域的探索以及对危机根源的揭示,对认识和分析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构建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 SWEEZY P. Four lectures on marxism[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81.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 第2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3]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上册[M]. 赵维良,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

[4] 置盐信雄. 技术变革与利润率[J]. 骆桢, 李怡乐, 译. 教学与研究, 2010(7): 48-56.

[5] 鲁道夫·希法亭. 金融资本[M]. 福民,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

[6] 罗莎·卢森堡. 资本积累论[M]. 彭尘舜, 吴纪先,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

[7] SWEEZY P.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M]. London: Donbson Books LTD, 1962.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0]ALBO G. Paul Sweezy and American marxism[J].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2004(1): 2-14.

[11]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2]张亮. 格罗斯曼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批判的再考察[J]. 国外理论动态, 2008(11): 38-42.

[13]SHAIKH 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crisis theories[M]// Union for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U.R.P.E). U.S. Capitalism in crisi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8.

[14]唐正东, 孙乐强. 资本主义理解史: 第2册[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15]莫里斯·多布. 资本主义发展之研究[M]. 藤茂桐, 译. 天津: 新民书店, 1951.

[16]何萍. 资本自我否定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基于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3): 106-125.

Crisis or Opportunity: Paul Sweezy’s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in the Capitalist Crisis

FANG Huan-fei1, CHEN Ze-qiu2

(1. School of Marxism,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2. School of Marxism,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Paul Sweezy inherited Marx"s theory of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and developed it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production process of capitalist society and criticizing Baranovsky’s proportion imbalance theory. This new theory of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takes capital accumul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motivation,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as the inherent trend, crisis and stagnation a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new industries, wrong investment, population growth, unproductive consumption and national expenditure as the offsetting factors of the trend of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It has constructe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get insight of the crisis and opportunity, stag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t world. Sweezy transcended the crisis theory of collapse theory advocated by Stalin"s Soviet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crisis theory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which purely emphasiz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to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Paul Sweezy, crisis theory, theory of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B089.1

A

1001 - 5124(2023)01 - 0001 - 07

2021-12-20

浙江省社科规划之江青年学者课题“涌现论马克思主义研究”(18ZJQN04YB)

方环非(1976-),男,江苏沭阳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知识论、伦理学、国外马克思主义。E-mail: fanghuanfei@163.com

(责任编辑 夏登武)

猜你喜欢夫斯基资本主义危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8期)2022-10-25权方和不等式的一个推论及其应用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22年2期)2022-09-17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罗科索夫斯基(下)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1年1期)2021-07-16罗科索夫斯基(上)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0年12期)2021-01-18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危机”中的自信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危机来袭/等软件工程(2009年1期)2009-03-27今天的童话杂文选刊(2007年4期)2007-05-14

推荐访问:保罗 危机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