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单元学习任务”,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时间:2023-06-13 08: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杨勇

【关键词】单元学习任务;
教学考衔接;
高考新趋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主要变化在于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其目的在于引导教学,“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1]。语文课堂教与学的载体是教材,要真正落实课标要求的“教学评”一致,必然有一个重要抓手,那就是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它是连接“教学评”的枢纽和不可替代的支点。我们可以通过单元学习任务的细化、融合和运用来检测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并统领语文教学。近年来,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开始在试卷中呈现,且比例有加大趋势,表明了以单元学习任务为载体的高中语文测评新动向。

一、根据“教学评”特点,有效把握

单元学习任务的功能单元学习任务包括哪些要素呢?有学者指出:“作为素养导向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需要涉及主体行为(要做什么)、达到结果(做成什么)、人际关系(与谁一起做)、时空情境(何时何地)、语言文字(用什么做)和育人导向(有什么用)六个要素。”[2]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对应的是高中课标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青春的价值”,教学目标是依据课文和“单元导语”“学习提示”,落实单元学习任务。教师要充分认识单元学习任务在“教学评”中的功能。

1. 教学目标的细化落地

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充分而具体地体现。一般来说,单元学习任务一往往是人文主题的目标要求。如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一聚焦单元人文主题“青春的价值”,对单元作品中所抒发的青春情怀的认识和理解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划:“作品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哪些是你以前未曾留意,而读过之后感受很深的?哪些已经点燃了你思考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总体目标细化为“感动—新发现—点燃热情”的阅读理解、认识深化的过程,这是达到单元目标的过程性表现。

2. 教学重难点的显性指示

教学重难点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之处。如任务二的设计围绕本单元作品的艺术特色展开:“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紧扣本单元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运用展开讨论,特别是具体任务又分解为阅读五首风格各异的诗,体会不同时代的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在细致揣摩作品丰富意蕴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欣赏诗歌的方法。“任选一首,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这显然指向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并且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为学习提供了支架和路径。

3. 教学全过程的逻辑指引

单元学习任务一般有三到四个,组合方式有其内在的规律,一般而言第一个指向人文主题,第二个指向文本的艺术特点,第三个指向读写结合的综合交流与表达。这样的任务设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或由整体到局部,或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到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从这些规律的反向进入和展开,即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当然,有些学习样态是这些要素的交织融合推进,单元学习任务的设置序列,体现了教材编者对于学生掌握本单元学习内容、体验学习过程的底层逻辑。

4. 学习路径方法的系列构建

单元学习任务的呈现过程中,有时提供了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路径和方法。如对《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的学习,“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都是那样感人”,那么学习过程如何推进呢?单元学习任务三提示:“阅读时要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从两篇小说中各选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这提供了“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并指出了学习路径,构建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学习支架。

5. 学习测评情境的丰富设计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语文课程改革,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单元学习任务设置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語文相关问题的能力。如任务二第2 项:“查找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资料,建议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这是聚焦生活创设的阅读情境,是“检索式”阅读方法的实践和运用。任务二第3项:“任选一首诗,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对诗作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学之间相互点评。”该任务再现合作学习的情境,提出过程性评价的要求。

6. 测评题目形式的多样展现

学习效果的好坏通过终结性测评得以展现,而考试的题目形式也往往会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呈现。如任务二的第2项“要注意感受词作的意境,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欣赏这首词”,这本身就是常见的命题形式,可以浓缩为: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鉴赏,扎实推进,反复品味,那么学生在测评作答时必然得心应手。此外,新高考改革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如任务二的第2项还要求“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这是个性化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合作学习及其效果。单元学习任务往往融合了多种测评形式,走出了单一评价的狭小圈子,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更是课标育人理念的体现。

二、分析高考测试题,探究单元学习任务的呈现方式

单元学习任务作为教材目标意图的体现,既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又是测评的重要考量和借鉴,能够充分体现课标所指向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检测,达到“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当下的测评题目一般采用三种方式考查单元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明确其类型、找到其规律,有助于学生精准答题。

1. 对单元学习任务的直接移用

以显性的方式,直接用单元学习任务的相关表述命题,题干测评对单元学习任务的理解,直接考查任务群规定的语文核心素养。如2019年上海春季高考卷第24 题:“张居正拒绝修建三诏亭,语气严峻,请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各举一例加以分析。”该题目移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二第1 项:“文中运用了较多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判断句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朗读全文,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式的表达效果。”这一单元研习任务明确了对具体词语和句式的品味,高考试题将其提炼为“用词”和“句式”两个维度,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题目设置充分体现课标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由此看来,在日常的教与学中,需要聚集语言形式及其背后的思想意蕴进行探究。

2. 对单元学习任务的借鉴化用

以隐性的方式,测评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对课内所学方法的运用能力。教材每个单元都包含写作任务,这些写作往往与单元的人文主题或文体特征相关,有文学类的诗歌、散文、小小说和戏剧演出台本等的创作,还有推荐书、建议书、访谈提纲、宣传语、研究综述等实用类文体的写作,测评题目往往化用这些学习任务。如2022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该题借鉴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北京卷作文题紧扣这一主题命制,既体现了从传统的文化观念中挖掘其现实意义,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理念;
又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扩大了论述的范围。这个作文题既要求学生将自身经验与时代精神建立联系,又考查学生对当今社会特征认识的准确度与深刻性,指向高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导向价值。

3. 对单元学习任务的综合运用

以综合的方式,深化对单元学习任务的理解和运用,是对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及其方式方法的测评。如2022 年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发布的高考语文试测卷,散文阅读《收脚印的人》第11 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功效主义》认为:“反思伦理生活,不妨从功效主义开始”“功效主义的理论是后果论的:某一行为是否善好,要看这个行为带来什么后果”。“依这种理论,最重要的不是这一个人或哪一个人的幸福,而是人类幸福总量”。

材料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
受人吐弃,是耻”。

本文第⑥段中描写了‘我偷苹果后的心理。请综合运用材料一或材料二(或《乡土中国》中的其他观点),阐释这种心理的成因。

该题涉及《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学习任务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和任务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的相关内容。作答时,首先要理解两则材料的核心概念,如功效主义、后果论、道德、制裁力等;
然后运用这些概念和观点阐述散文中“我”偷苹果后惶恐、愧疚的心理成因,得出这种心理的来源是“我”对自己社会行为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出于功效主义的,是后果论的;
进而分析虽然偷苹果满足了自己的占有欲,但是偷苹果的行为损害他人利益(幸福总量),不符合社会规定,是不道德的,因此“我”感到愧疚,同时担心“我”的脚印被人发现而受到社会舆论谴责,由此感到惶恐。本题涉及群文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是对教材相关单元学习任务的全面立体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新教材选编意图以及新高考走势。

三、基于“教学评”要求,多维度分解单元学习任务的内容

下面以“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为例,具体分析如何细化、提炼单元学习任务,以便在“教学评”中对其加以有效运用。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涉及高中统编教材五个单元,需要具体细化、提炼、归纳、整合,对单元学习任务进行深度解读。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1. 单元学习任务中必备知识的提取

单元学习任务中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语文本体知识的学习要求,对知识的准确掌握是对其灵活运用的前提条件。要在教学中落地,在学习中夯实,并在测评中体现。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和小说阅读,主要学习意象、意境和象征手法等知识;
第三单元是古典诗歌阅读,主要学习比兴、典故、白描、朗读脚本、文学短评等知识;
第七单元是散文阅读,主要学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审美心理、文化意义、拍摄脚本等知识。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是戏剧阅读,主要学习悲悯情怀、戏剧冲突等知识;
第六单元是小说阅读,主要学习虚构、风格类型、表达手法、艺术魅力、独特情味、读书札记等知识,特别注重对突发事件、情节运行、细节描写、个性化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新高考并非考查静态的知识内容,而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问题,但这些知识必须牢固掌握。

2. 单元学习任务中关键能力的提炼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所涉及的五个单元的能力要求基本一致,都指向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包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等,但是各单元又有所侧重。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的价值”,注重语言的品味和情感的体验,并要求撰写札记,写出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体会;
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注重对意境的品味和情感的把握;
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阅读散文需要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维度去欣赏,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注重剖析戏剧矛盾冲突和人物心理;
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注重分析小说人物命运在情节中的展现、在时代中的奋争,撰写文学短评。能力的提升需要明确教材设置的各项阅读任务的内涵及其着力点,并在阅读实践中优化。

3. 单元学习任务中学习方法的梳理

语文课程改革意在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程序性知识的迁移运用,而单元学习任务本身就直接或间接呈现了学习方法和路径。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所呈现的现代诗歌阅读方法:(1)感受诗歌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把握意象的特征与内涵,探究作品与作者的经历、创作背景之间的关系,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2)感受作品的韵律、节奏,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特殊的表现手法对情感抒发的作用,体会遣词造句所包含的审美心理和文化内涵。第三单元文学短评的撰写方法:(1)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2)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
(3)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这一单元还包括古典诗词曲的鉴赏方法,具体路径在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三中明确表述为:(1)借助想象;
(2)置身诗境;
(3)揣摩意象;
(4)辨别虚实、情景等手法,从而体察意境;
(5)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及主旨。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散文的阅读方法:(1)品味散文作品所描绘的人物、景物或场景,梳理行文的脉络,理解人、事、景、物与情、志、理的关系,领会作者的独特情感与追求;
(2)欣赏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赏析作品表情达意和谋篇布局的匠心,领会散文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戏剧的阅读方法:(1)品读台词,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发掘人物心理活动和潜台词,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和作品的审美价值;
(2)理解戏剧冲突对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的作用,赏析剧作家设计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手法,体会戏剧作品的创作风格。第六单元小说的阅读方法:(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征,分析环境对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的作用,探究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2)体会小说独特的构思,赏析小说的艺术手法、语言个性,感受不同类型小说的风格特色。阅读及学习方法的梳理,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4. 单元学习任务中命题形式的整合

单元学習任务设置的问题情境本身就是测评的题目形式,通过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来测评学习效果和思维品质。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二第1项:分析意象的特点及引发的情思;
任务二第2项:抓住《沁园春·长沙》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欣赏这首词;
任务三: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赏析小说的描写艺术。第三单元任务一: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
任务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中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第七单元任务一第1项:阅读三则材料,比较分析作品中呈现的不同意蕴;
任务一第2项:分析文中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任务二第1项:分析文中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任务二第2项:任选一个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泰山、赤壁等),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任务二第1项:抓住戏剧冲突这一中心,多层次深入分析剧本的丰富意蕴。第六单元任务二第1项:分析小说中“突发事件”在情节的运行上的独特作用;
任务二第2项:找出文中三处细节描写,辨析对塑造人物形象作用的异同;
任务二第3项:个性化语言往往能够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阐释。整合后的命题形式,可以在日常的教与学中形成问题、构建学习支架,把“教学评”统一起来。

综上,以单元学习任务为载体的测评模式已然成为高考的新趋势,教师要充分认识单元学习任务的独特功能,通过对近两年高考测试题的分析,明确单元学习任务的呈现方式,并且多维度分解单元学习任务的内容,以便在日常教与学中同最终的测评联系起来,真正实现“教学评”有机衔接。

推荐访问:衔接 单元 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