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选择与思考

时间:2022-03-11 09:41: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突顯其重要地位。县域作为城市和农村的交汇部、连接点,生态环境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城和乡的环境建设和生态质量,对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建设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县域;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54 — 02
  县域作为城市和农村的交汇部、连接点,作为行政管理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域发展的水平关系到城市、辐射着乡村,在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性建设,它承载着其他文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中全会又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进行强调,这足见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然而,县域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矛盾,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一、县域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绿水青山到处可见。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一些矛盾和问题也相应的暴露出来,尤其在县域生态环境建设中问题更为突出,个别县域甚至有环境恶化的风险。
  一是生态资源破坏严重。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乱采乱伐、私垦盗伐的案件时有发生,森林植被资源遭到破坏,大量草原和沼泽被开垦成农田,许多县域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防护林体系遭到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变成空话,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酸化、沙化问题突出。
  二是农业污染不容忽视。近些年来,农业发展片面的追求产量、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农业生态保护,化肥、农药、地膜的过度使用,造成农村土地、水源污染严重。据我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长期以来,不仅农民处于无组织的状态,自己种自己的地,眼中只有产量和效益,没有人考虑污染;同时,各级政府对农村、农业污染的介入、参与、管理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农村、农业污染治理成了盲区。农业污染的问题过去我们一直重视不够,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喊着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好,措施并不多,绝大多数地方还是老一套,地还是那么种,粮还是那种粮,农民的生态观念需要转变,农业生态建设的欠账需要补齐,农业污染的治理还有太多工作要做。
  三是乱排乱放屡禁不止。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环卫工作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焚烧,掩埋,没有做深度的无害化处理,县城生活垃圾处理成为发展难题,二次污染严重。在农村农民打农药时包装袋,瓶子,乱扔乱放,农村畜牧养殖排泄的粪便四处横流,污染空气和水体;野外大面积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小工厂、小企业、小作坊乱排废水、废渣、废气,以及县城平房区小锅炉燃煤等等都是污染的源头。
  四是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现实的情况是城市的生态环境因城市的人口集聚、中心地位而受到重视,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等方面得到优先的倾斜,因此建设的就快、质量就好,然而相对偏远、人口较少的乡村的生态环境往往被忽视,投入也是微乎其微,甚至为零,造成个别乡村凋零破败景象。这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表现,也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府长期忽视乡村环境保护的最终产物。
  二、县域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是环保意识有待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行为也有大的进步,但是环保意识还没有内化、固化成一种理念、一种习惯,特别是当环保和个人利益、经济发展、平安稳定以及短期政绩发生冲突矛盾时,环境建设往往被拖延、被搁置、被取代,表现在公民个人身上就是环保行为的随意性,表现在政府身上就是环境建设的缺位、错位和不作为。
  二是环保投入有待提升。县域环境建设滞后、环境欠账较多的,一般都是县财政收支吃紧捉襟见肘的县份,所以往往出现口号喊得很响,但心有余力不足,或者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环保建设资金不能足额落实、不能规范使用,有时为了经济发展放缓环境建设,为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放低了环保准入门槛,使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污染企业入驻县域,造成恶性循环。
  三是环保执法有待强化。环境执法不严、违法不纠,人情执法、以罚代法等等执法问题大量存在, 为了地方短期经济发展而出现的行政干预环境执法的现象也大有人在。加之环境执法机制不健全、执法队伍人数少、素质偏低等问题,出现了大量的执法盲区,比如农也污染执法就需要深入开展。
  四是环保规划有待完善。缺少长远的、系统的、综合的县域生态环境建设科学规划,有规划的不完备、不协调,没有把城与乡、村统筹考虑,没有把建设与治理通盘考虑,没有把短期和长远有效整合,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短期行为、政绩工程还大有人在,生态环境建设随着领导的喜好而喜好,随领导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主官的想法而兴与废,造成生态环境建设无序化。
  五是地方保护必须打破。个别地方为了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地方政府或部门往往置国家法律和法规于不顾,对损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罚代管、甚至放任自流,这种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而寻求短期快速发展,牺牲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寻求地方眼前利益的发展,比如,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降低了环保门槛,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帮助企业搞假环评,造成不该落户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落户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没有起到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反而变成了生态环境破坏的推手。

推荐访问:生态环境|县域|思考|选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