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时间:2022-03-11 09:37:4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钢铁产能“走出去”,是产能的输出,是优势产能的国际合作,是钢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环节。我国钢铁行业拥有“走出去”的客观实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钢铁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关键词:走出去;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合作区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8)02-0078-09
  受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以来,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加剧。钢铁产能逐年攀升,粗钢产能利用率逐年下降。针对国内钢铁等行业形势,国务院2013年下发文件,明确指出钢铁行业调控的重点是化解产能过剩。2016年国务院在钢铁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提出明确要求,即用3~5年时间压减钢铁产能1亿吨~1.5亿吨。在我国内需仍然偏弱、国外基建需求方兴未艾之际,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双重政策便利,钢铁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化解我国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
  那么,学术界是如何看待钢铁过剩产能“走出去”的呢?从产生过剩的原因看,林毅夫认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社会对行业兴旺前景存在社会共识,从而就会出现社会投资涌入某行业的“潮涌现象”。还有的学者从钢铁产业集中度不够、地方政府的保护政策、产业政策的反向激励等视角展开分析。从钢铁过剩产能“走出去”的动因来看,学界关注点通常是产能过剩的倒逼效应。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四个一批”,即消化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和转移一批。从国家经济发展方略的影响因素看,学界聚焦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走出去”的对策看,学界大多认为必须组建包括企业、政府、金融、中介等构成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联合舰队”。从“走出去”方式看,学界认为主要有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参股控股两种。
  然而,笔者通过仔细的历史考察发现,过去学术界对中国钢铁产能“走出去”的研究虽然在某个重要方面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但是对钢铁产能国际合作的机理缺乏全面的认识,深度挖掘尚有空间。我们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政府调控政策的特点新维度,分析了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认为导致钢铁产能过剩有投资过度、需求下降、结构不匹配和资源环境约束等四个方面因素。就钢铁产能“走出去”的动因,笔者提出“三动因说”,即首要动因、正向动因和负向动因。就国家经济发展方略的影响因素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影响钢铁产能国际合作,是在国外发力,扩大国外市场需求;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钢铁过剩产能“走出去”,是在国内用功,优化供给端,使钢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从而为钢铁产能“走出去”创造自己新的需求。就“走出去”的对策看,要搞清楚怎么“走出去”,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是走到哪里(where)和以何种方式走出去(how)。
  一、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其“走出去”动因分析
  (一)从市场、结构和环保三重视角分析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
  考察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原因,应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宏观经济政策这个大背景中去考量。从市场角度看,既有需求要素,也有供给因素;从数量角度看,既有总量因素也有结构的因素;从环保角度看,有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1. 投资过度导致产能过剩。钢铁行业去过剩产能陷入“囚徒困境”。中国钢铁产能“大鳄”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出现“虚胖”历经较长时间。1996年粗钢产量1亿吨,跃升为世界排名第一。1996—2006年钢铁业盈利,钢厂利润最高时达到1 800元/吨~2 000元/吨。产量连年增长,其中2001—2005年每年增幅都在30%以上。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19亿吨。2007年本来是优化钢铁产业结构、提升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的绝佳机会,但由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世界经济低迷,中国开始4万亿元投资,钢铁业又开始新一轮的“潮涌现象”。过度投资使得钢铁行业产能过快增加,从而呈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2016年粗钢产量达到了8.08亿吨,钢铁产能不减反增。1996—2006年10年间增长了3.19亿,2006年就认识到过剩了,过了10年到2016年底纯增3.89亿吨,增幅达到92.84%。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6年全国粗钢产量1亿吨,经过7年时间,到2003年上升到2亿吨水平,即2.22亿吨;从2亿吨上升到3亿吨仅用3年时间,即2006年为4.19亿吨;从2006—2012年每两年增加1亿吨,2012年为7.24亿吨;7亿吨升到8亿吨仅仅用了1年时间,2013年为8.13亿吨;2014年达到峰值8.23亿吨,2015年和2016年略有下降,2015年为8.04亿吨,2016年为8.08亿吨(见图1)。
  2. 需求下降带来产能过剩。十八大以后,经济新常态思想确立,即在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内,政府一般不会采取过去惯常的依赖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老办法。钢铁需求随之疲软,2015年,粗钢产量8.04亿吨,产能利用率70%左右,而粗钢实际需求量6亿吨左右,钢企亏损面超过50%。
  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即粗钢产量减去净出口后的值)是评估国内钢材市场需求及走势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中国粗钢表观消费量2013年达到峰值7.7亿吨,2014年和2015年同比下降,2014年同比下降4%,下降到7.392亿吨;2015年同比下降5.5%,下降到6.985亿吨。2016略有回升,同比上升2%,2016年粗钢表观消费量为7.09亿吨(见图2)。
  从国内工业化进程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和發达国家的历史相比,我国的人均钢铁需求已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最高值。快速的经济增长曾经是消化过剩钢铁产能的灵药,然而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增速由高速换挡为中高速。这种靠规模扩张的方法已然行不通。2015年,我国的钢材消费量连续两年下降,据预计,未来五年的钢材消费量还将继续下滑。从我国劳动力结构看,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国内用工成本提高,出口的成本优势不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影响出口进一步增加。

推荐访问: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钢铁行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