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官兵的启示

时间:2022-03-09 09:31:2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追寻习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探寻习主席的成长足迹,不禁感到这不仅是对我们青年人的告诫,更是领袖对自己七年知青岁月深深的沉思。他在陕北梁家河度过的岁月是艰苦的,但更是奋斗的时;那是他意志磨炼的起点,也是信念树立的始点;梁家河赋予了他同于同龄人却异于常人的青春岁月,也为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时值大好韶华的青年官兵,在细细品味习主席的成长历程之时,除了赞叹其成熟的治国理政经验和人格魅力之外,每个人都应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每个人在这一生中最有活力和最能奋斗的岁月里,都应该拥有一条独一无二和值得回忆的“梁家河”。
  一、青年官兵在青年岁月里当信念坚定
  习近平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在梁家河,他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跨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难关,蜕变成了地道的农家人。与之同时,不少知青却陆陆续续通过招工、招兵等各种途径离开了农村,走向了更“光明”的前程。习主席后来感叹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姓拂乱其所为,所以动身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观之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青史留名者,无不于始之时艰难无比,成之日辛酸累累;无不具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和瞄着目标不动摇的毅力。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有免费的午餐。作为军人,每个人当兵入伍之时总是满腔热血,意气风发,摩拳擦掌总想在军营这片广阔的沃土上建功立业。而当时间的长河一点点流逝,日复一日的学习训练、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和平凡枯燥的站岗执勤渐渐消磨了一些人的斗志、打磨了一些人的棱角、凝固了一些人的激情,随之而来的是将军梦隐藏了,建功梦遥远了,报国梦缥缈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也是最能吃苦的时候。当我们迷茫时、动摇时、纠结时,何不时常忆一忆自己的初心,问一问自己的理想,把挫折当做成功的垫脚石,把苦痛当做破茧成蝶的源动力,始终保持“千磨万仞还坚劲”的决心,始终坚守最初的信仰,最初的理想,在放飞青春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脚踏实地地将梦想一步步拉近。
  二、青年官兵在青年岁月里当勤奋好学
  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时,一个不起眼的箱子和一个鼓鼓囊囊的挎包始终伴随着他,而那里面装的不是珍贵物品,却是和吃饭、饮水一样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据经常和习近平打交道的知青讲:干农活休息时,别人都在田地里休息,他就利用这些零碎时间埋头读书;在山上放羊,趁羊在山坡上吃草时,他就坐在地畔上读书;每天出工回来后,他总会在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涉猎的书籍也十分广泛,有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哲学的、文学的等不一而足。正是这段努力充实知识,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并身体力行实践的时光,滋润了他的心灵,擴展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见识,为后来的从政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今世界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军事装备更新换代目不暇接,军事理论创新马不停蹄,不和外界接轨,不主动去学习,不主动去提高自己,永远只能坐在井底,观望那片狭隘的天空,沉醉在自我设计的幻想之中。而青年官兵是军队的顶梁柱,也是军队未来的开拓者、建设者,自身素质的水平、文化涵养的累积、科学知识的储备,都会对军队产生重要的影响。你站的地方是军队,你怎么样,军队便怎么样。作为军校学员,必须时刻保持本领恐慌感,紧紧抓住在校的每一分钟,像挤海绵一样挤时间去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习课本外的知识;不仅要练习专业技能,更要学习军事理论知识;不仅要关注军营,更要关注社会,在上下求索、躬身实践中力求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全面素质过硬的复合型打仗人才。
  三、青年官兵在青年岁月里当建功立业
  习近平插队期间,以俯下身子的态度,踏实肯干的行动赢得了组织的认可,群众的拥护。在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10份入党申请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并经群众一致同意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任上,他敢说、敢做、敢担当:看到群众烧火煮饭无柴可烧时,亲自去四川绵阳取经,历经千辛万苦建成了第一口沼气池;看到群众吃不到纯净的水,就带领工人下到井里,一筐一筐地把石块挖出来。另外他还办了代销店、铁叶社,搞了河桥治理,打了五大块坝地,给村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个人也得到了成长进步。基层是建功立业的热土,也是每名党员干部锻炼能力、积累经验的最好去处。而对于我们来讲,第一任职是离战士最近的基层,是静下心神、沉下身子,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还是朝三暮四、心猿意马,向往机关院校的“办公室生活”,决定了我们的基础打得有多厚实。倘若一毕业就想方设法远离最可爱的人,不懂得战士的喜怒哀乐,不清楚基层的工作生活规律,成长历程就会磕磕绊绊,未来也走不了多远。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只有时常闻闻战士的汗味、听听战士的鼾声、探探战士的呼声,从心底里把与战士息息相关的小事当大事来做,耐得住烦,沉得住气,才能摸透战士的脾气秉性,弄懂基层特点规律,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基层虽忙,但锻炼人;一线虽苦,却磨炼人。军人不一定离家近才能建功立业,不一定在机关院校才能所有作为,火热的基层一线却永远是青年官兵施展才华的舞台、放飞梦想的跑道。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道: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而我们青年学员,心中不只有个人小目标,更有国家这个大目标。春光灿烂的青年岁月里,每名学员都应为这大小目标而战斗和拼搏,正所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衷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条一生珍藏的“梁家河”。

推荐访问:知青|官兵|启示|主席|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