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与自我

时间:2022-03-08 09:37:1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戏曲演员要自我向角色形象靠拢,以求创造出典型形象来,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经过不断的揣摩和观察。
  〔关键词〕 形象;自我;戏曲表演
  既是剧中人,又是剧外人,剧中和剧外,真假一个人。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演员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特殊规律。
  所谓“剧中人”,指的是艺术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剧外人”,则是指的演员自身。舞台上角色的形象,离不开演员自我,角色必须依附于演员之体,才能诞生出具体的艺术形象,但是角色形象又不等于演员自我,形象——剧中人,毕竟是作为一个有其独特的面貌、性格、感情欲求和行为逻辑的人出现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演员自己要做的,有时甚至是格格不入的,这样就构成了舞台表演艺术的“形象”和“自我”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演员要把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展现在舞台上,以剧本的文学形象为依据,以创造舞台形象为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始于形象,终于形象。因此,形象与自我这一对矛盾,应当始终统一于人物形象。舞台上最终出现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演员自我的理解、体验而产生的,俗话说“将己之心,比人之心”,就是这个道理。演员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有自己的感受,否则将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某种情况下,角色跟演员本人比较相似,思想感情经历,教养以至外形条件十分接近,于是很容易通过演员“自我”一下子找到人物形象。我在《刘海砍樵》中扮演刘海一角时,就有过这样的体会
  大型神话剧《刘海砍樵》称得上是湖南花鼓戏 之中的经典之作。它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此剧以勤劳、善良、忠厚、老实且非常孝顺的年轻男子——刘海与聪明伶俐、美丽端庄、贤惠的狐仙——胡秀英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充分揭示了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之间的微妙矛盾关系,歌颂了人间美好的真爱与真情,宣扬了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
  刘海出生于穷苦人家,可他从不悲观,而是积极处世,乐观生活,诚实待人,这就养成了刘海勤劳善良的个性特征。刘海这一角色出场亮相之后,紧接着是在欢快的节奏中,迈着铿锵有力的步子上山,我在琢磨这上山的步态时采用了身体向前稍倾,然后双脚交替伸直,前弯后直,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这一点,就是取用了我自己小时候曾经在农村深山里砍柴伐木、上山下山的生活体验。接下来一连串的砍柴、打黄蜂、扯藤、甩藤、破藤、扭藤、捆柴等动作我都利用了自己生活中的体会,只是稍加戏剧性,夸张美化了而已,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演员自我”起了很大的作用。值得一起的是当刘海做完一连串砍柴的动作后,因为天气炎热,汗如雨下,且又没有风,这时刘海用手势招风,“哦喂,这哦喂”,这是刘海的独创,而这一独创之人,就是湖南花鼓戏著名表演艺术家何冬保老师。他能够把生活中的原始素材巧妙地与剧中形象完美结合,这也正是生活中的“自我”起了很大的作用。刘海这一人物形象勤劳忠厚、孝顺父母,与我自己也有很多共同处,所以在创造这一角色时,“演员自我”起了很大的作用。
  演员还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塑造角色。每个演员的经历、气质、素养和声音、形象条件都不相同,在服从剧本所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前提下,演员可以而且应该有适当的创造。有人说“一百个演员能演出一百个哈姆雷特来”,我认为这是对的。如果不能根据自身的條件塑造角色,一味追随别人的创作,生搬硬套,是不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的,这样的演员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但是片面地强调演员自我的作用,对演员的艺术创造也是有害的,它很容易使演员忽视生活这一创作源泉。总之,“自我”决不等于“形象”,创造艺术作形象是要让演员自我“以角色自居”,而不是在角色中展现自我。
  那么,如何使自我向形象靠拢,让形象附于自我之体呢?我认为,应该是深入体验角色,寻找鲜明的表现方式。其中主要是形象的积累,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观察各种各样的人物,把他们储存在自己的“形象仓库”中,“形象仓库”越是丰富、充实,就越能在舞台上拓宽创造各种形象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接到剧本以后,演员还必须根据剧中特定的生活场景,有目的地积累形象素材,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符合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形象的“模特儿”。此外,形象积累还可以通过看一些文艺作品或观看有关电影、电视、戏剧等来实现,这一点我很有体会。
  在现代花鼓戏《老骆轶事》中,我饰王副科长这一角色,接到剧本后,我反复读了几遍,但脑子里除了剧本中所规定的典型环境和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以外,人物形象在脑子里还是模模糊糊,找不到人物的“总体感觉”。现代戏《老骆轶事》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世井风情,赞颂了以骆三春为代表的基层优秀纪检干部,抨击了以刘夫人,王副科长等人为代表的自私自利、阿谀奉承、争名夺利的丑恶嘴脸。
  剧中人物形象王副科长,年轻气盛,工作能力强,喜欢追逐名利,一心只想当上正科长,好不容易盼到了一个机会,骆三春科长住院了,他赶紧到医院探望,与其说他到医院是去看望骆科长的病体,还不如说是打听一下他到底病得怎样,在医院能住多久。他主要是来与骆科长商议能否让他来代理科长之事。为了达到这目的,从进医院病室起,他就想尽办法,向骆科长问寒问暖,拍马屁,“你是我心中光辉的榜样,你是我单位的一面红旗”。我就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类似人物的影子,哪怕是捕捉到一个眼神,一个很有特点的习惯性动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发现了一个我认识的某单位的副科长,他平时在生活中也正是一个喜欢吹牛拍马,追求名利的人。脑子里突然一亮,我就有意识地再去接近他,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连一个眼神都不放过。在观察中我发现,他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洁癖”,随便走到哪里,都带有一块手帕,我当时觉得这个行,可以取之,于是在排练第三场住院时,我利用戴口罩上场,在病床前,椅子上座之前都要用随身携带的一块手帕擦擦灰尘,再入座,搞得旁人哭笑不得。我把生活中观察到的素材巧妙地运用到剧中的人物“形象”中去了,再有意识地去观看电影电视,从不放过任何可取的、相似的人物形象,经过多方面的观察和体验,剧中的人物形象“雏形”渐渐在脑子里浮现出来了,在导演的启发下,我终于找到了人物的“总体感觉”,在找到“总体感觉”之后,再让自己的想象活跃起来,反复在脑海里揣摩他们的眼神、手势、步态,加上自我的感觉、认识,才把角色演活了。
  总之,上述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演员自我向角色形象靠拢,以求创造出典型形象来,要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还包括形体和语言的训练,对形象的构思、立意等等。最后,我想借用一句中国戏曲艺诀来概括表演中“形象”与“自我”的关系问题,“饰其衣冠、假其口吻、传其神情、肖其肌肤、仍其气质、神乎其技”。

推荐访问:形象|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