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究

时间:2022-03-08 09:34:4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当前,由于受到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有一些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问题。而音乐教育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大学生身心的完善和情感的修复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音乐教育的心理保健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继而提出了通过音乐教育以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教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124-03
  面对当前社会的高速变革及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校园恶性事件,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高度警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音乐教育的心理保健功能
  (一)促进人格的健全。人格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审美需求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音乐教育作为一种从外到内都体现出自由追求的感性形式,不仅传递出美和智慧,同时也透露出善良。大学生在感受美好的音乐作品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将喜悦的心情与音乐的美感融合在一起,逐步使自己的性格、思想和行为变得更高尚、更纯洁和更完美,人格也得到累积从而完成道德心理结构和思想行为模式的重构,萌发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高尚价格的追求。
  (二)培养健康的情感。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流动的音乐和情感的活动状态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当声音的运动过程和情感的发展过程相一致时,就能够引发听众强烈的心理反应从而产生情感共鸣。高职院校大学生常有抑郁、焦虑、紧张、愤怒和挫折等不良情绪,对当前的学习生活及以后的社会适应均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而音乐教育可以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和轻松的心态,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和音乐内容的变换,大学生的心理也会跟随音乐的情境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选择合适的音乐来开展音乐教学,能够调节大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并使之发生转移、化解及宣泄,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积极的情感。
  (三)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质量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获取支持性信息,进而确定自我价值,有益于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反之则会带来严重的心理焦虑问题。据有关资料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近50%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而造成的,而通过音乐的互动可以增强人际之间的交流。如大学生们大都乐于分享自己跟音乐有关的故事,并阐述对不同种类和流派音乐的见解,这些行为无疑会使他们变得敢于敞开自己,愿意与同学们沟通和交流,通过音乐拉近自己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且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下会变得更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带来情感上的互动和理解,促进彼此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如此一来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能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二、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歌唱、演奏和表演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还应达成通过音乐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高职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如果只是强调声乐、器乐等的技巧性训练无疑会让一些学生望而生畏,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音乐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不应片面关注学生歌唱技巧和演奏技能的提升,更应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音乐欣赏教学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能拓展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而音乐欣赏教学也应成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师应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还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状况等方面进行讲述,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在学生有了大体了解之后再对作品的曲式、风格和结构等进行剖析,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解读方式,对作品背后隐含的创作动机和文化内涵进行独立的建构,最终使抽象的音符演化成为学生脑海中立体呈现的音乐形象。当然,欣赏曲目的选择应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首先选择具有中国元素的民族、民间和通俗音乐,继而再选择西方的经典音乐,在音乐作品的体裁、数量和难度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控制,再结合具体的教学效果进行适度的调整,最终实现学生对高水平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
  (二)加强师资培训。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经配备了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大学生因为害怕被同学误解,从内心上也抵制专门的心理咨询行为。因此,为了有效地发挥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必要加强音乐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用。一般而言,音乐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而对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认识,大多也没有参加过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因此缺乏系统化的心理教育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作为教育理念和教学计划的实施者,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从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情绪特点以因材施教,最终帮助大学生走出抑郁心理和自卑心理的困扰,学会与人正确相处的方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追逐心中的梦想。总之,要实现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就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方法,通过聘请对高职教育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的心理学专家,以专家讲座并结合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让音乐教师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并结合典型的案例分析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参加培训的音乐教师均能受益颇丰,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帮助。

推荐访问:探究|音乐教育|大学生心理|影响|高职院校